北京最大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3.html年5月14日晚,由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会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会举办的“医路求索·微思客”校际学术讲座顺利召开,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两校公共卫生领域的优秀学者,聚焦环境、营养与健康领域进行交流汇报,吸引了来自不同高校的百余位师生共同参与。
01
环境因素致疾病风险的表观遗传修饰途径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吴少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环境因素致疾病风险的表观遗传修饰途径”的报告。
吴老师先从环境因素暴露谱切入,简要介绍了环境暴露健康效应的机制,由此延伸到了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以自己的三项研究为示例,介绍了空气污染暴露所致的健康危害及其表观遗传学途径。案例一以ProjectViva为研究人群的铅中毒与脐带血DNA甲基化研究,以精美的图表将铅暴露与关键CpG位点的暴露-效应关系、相关基因的区域分析、外周血-大脑不同区域相同位点甲基化水平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
接着,吴老师介绍了一项探究L-精氨酸对空气污染暴露与血小板mtDNA甲基化之间关联的干预试验,以解释空气污染致不良心血管健康危害的表观遗传机制。L-精氨酸是一类需要通过饮食供给的非必要氨基酸,具有清除ROS的能力,能够起到部分保护组织和血浆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通过严谨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结果证实精氨酸可能通过削弱氧化应激对血小板mtDNA甲基化的影响,减轻大气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最后,吴老师引入了表观遗传年龄这一近年出现的新兴概念,以一项自然试验为例,从表观遗传年龄与生理年龄的相关性、个体PM2.5暴露对表观遗传年龄标志物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PM2.5与表观遗传年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为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02
膳食因素与慢性病关系及可能机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张召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膳食因素与慢性病关系及可能机制”的报告。张老师从“膳食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膳食与疾病的可能机制”、“课题组工作”等方面开展介绍。
首先,张老师提出不良饮食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任何其他危险因素都要多,而其中,中国因饮食问题造成的死亡人数位居榜首。全球几乎所有健康食品和营养物质的摄入都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张老师总结了一些错误的饮食习惯,其中引起死亡率最高的,分别是高钠饮食、全谷物摄入不足和水果摄入不足。也有多项研究证明不健康饮食与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所以饮食转变对中国慢性疾病负担有深远影响,已有研究显示最新优化饮食食谱延寿13.7年。其中最佳膳食则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健康饮食模式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八准则。
其次,张老师介绍了膳食与疾病的潜在机制,饮食通过一定的路径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炎症、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大脑老化以及衰老等健康相关因素,充分展示了膳食对人群健康的重要性,即所谓“食品就是药物”。
最后,张老师概括介绍了营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膳食模式、膳食质量指数法(DQI)、健康饮食指数(HEI)以及饮食炎症指数(DII)等概念及应用。同时,张老师还介绍了-年NIH营养研究战略规划,并以此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答疑环节
答疑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反响热烈。通过本次学术讲座,同学们收获了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医学大数据等方面的医学前沿知识,也增强了同学们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转自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会
审核
张竞心 陈昊君 袁蛀鱼
责任编辑
许栋梁 郭 锐 苏米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zy/1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