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铅中毒事件 > 急性铅中毒后遗症 > 从古到今的ldquo名媛名士rdq
当前位置: 铅中毒事件 > 急性铅中毒后遗症 > 从古到今的ldquo名媛名士rdq
什么人引领了当时的潮流(无论是好的坏的),这种潮流是不是在当今还在流行呢?
这么一想还真有,美学本来就被包含在史学的范畴里。很多我们看似司空见惯的日常穿搭单品其实都和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说,当今女性爱穿的高跟鞋啊,以及现在还有很多女性在穿的束腰,无疑不和他
她们脱不了干系。当然,为了美也是需要代价的,比如洛可可时期法国女性为了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更白不惜用含有大量铅成分的脂粉来涂抹脸和胸脯,这导致很多跟风的女性因为铅中毒而过早的丧命。中国女性更是如此,上千年的裹脚历史让女孩子们生下来就注定了要遭受比男性更多的折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下面进入正题,出现的人物排名不分前后。
以瘦为美并不是当今的专属,可以说这种“流行”瘦的风气是从古到今的佟丽娅在《母仪天下》里面所扮演的角色赵飞燕,我只能说,选角导演真会选,因为佟丽娅本人也是超级瘦。
“环肥燕瘦”这个词里面的环字指的是杨玉环,燕这个字所指代的就是赵飞燕了。
赵飞燕原本是汉成帝宫中的宫女,因其自身的舞技深受汉成帝的喜爱,后便由汉成帝纳宫成妃。而原本赵飞燕的名字并不叫飞燕,而是叫赵宜主,后因为她身轻如燕的舞姿,便改名为飞燕。
赵飞燕究竟有多瘦?
"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其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赵飞燕还自创"掌上舞","掌上舞"又称"掌中舞"因舞蹈体态轻盈,仿佛可以置于掌中,故得名。此舞后成了赵飞燕的一个独有标志,亦可比喻女子舞姿轻盈。
据说她能在宫女所托举的水晶盘子上面起舞,宫女的力气肯定不会很大,所以她必定是很轻托举水晶盘的宫女才能把她举起,书中所记载的掌中舞也并不是真的能在手掌中跳舞,想必也是后世形容她很瘦的样貌罢了。
关于她身高体重的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假如她有cm的话,能让宫女托举起来必定也不会超过80斤。
为了瘦她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呢?
赵飞燕的瘦可以说是引领了当时后宫中的风潮,很多宫女妃嫔开始效仿她,纷纷节食减肥。所以说赵飞燕肯定也是如此节食减肥。直到汉成帝死,赵飞燕也没有为他诞过一个子嗣,其中的原因之一,后人猜测便是因为她太瘦了导致不孕,另一个猜测便是她长期服用息肌丸的原因。
所以那个朝代的女性可能也会像当今的我们一样,为了减肥,也都豁出去了。
中国第一个缠足的女人——窅(yǎo)娘窅(yǎo)娘
观看一个裹小脚的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个走钢丝的演员,使你每时每刻都在被她揪着心。
——林语堂《中国人·缠足》
小时,我很好奇一件事儿,为什么我奶奶从来没有脱过袜子。即使她睡觉的时候她都不会给袜子脱下来,我有时候在想,她洗澡或者洗脚的时候会不会给袜子脱下来呢?
而且她的脚很小很小,小到穿的鞋子不是自己做的就是童鞋的大码,因为买不到合适的鞋。而我更是好奇我奶奶走路的姿势,她总是小心翼翼弓着腰,也走不很快,有的时候看她的小碎步反倒像小跑。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她不给我看她的脚就是因为缠足(因为图片会引起不适,我就不给大家放了,想看的可以直接去搜索图片)。
长大些的时候我才怀着这样的疑问,为何什么我奶娘要裹脚,我姥姥就没裹脚,而中国第一个裹小脚的人又是谁呢?
这个人便是李后主李煜的妃嫔——窅(yǎo)娘。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里面有段关于李后主李煜的描述,李后主迷恋弓鞋的同时,更迷恋女人的小脚,并且让自己的妃子来做实验,用长长的裹脚布将妃子的脚裹起来代替袜子,而这个被作为实验的女子就是窅娘。
可以说为了博皇帝一笑,宁可筋骨寸断也值得,而这种做法更是违背了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准则,侧面也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低下。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抨击缠足:"吾闻尊处向有妇女缠足之说。始缠之时,其女百般痛苦,抚足哀号,甚至皮腐肉败,鲜血淋漓。当此之际,夜不成寐,食不下咽,种种疾病,由此而生。小子以为此女或有不肖,其母不忍置之于死,故以此法治之。谁知系为美观而设,若不如此,即不为美!试问鼻大者削之使小,额高者削之使平,人必谓为残废之人,何以两足残缺,步履艰难,却又为美?即如西子、王嫱,皆绝世佳人,彼时又何尝将其两足削去一半?况细推其由,与造淫具何异?"
也是自此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国汉人女子的苦痛史便开始了。这种本来流行在深宫内的恶习慢慢流传到平常百姓人家。
缠足在宋代越来越兴起,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尸尚未发现有缠足者,可见在当时缠足也并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缠足给妇女带来严重的痛苦。
似乎不缠足的女人便是异类,便受人耻笑。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因为没有缠足,特地被人说是大脚马皇后。
到了清朝,社会虽由满人掌管,清朝皇帝更是对女子缠足是异常反感的,顺治元年(年),孝庄皇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顺治二年后,民众所生女子禁缠足。以后,到了康熙七年(年),却对女子缠足开禁,于是缠足又风靡全国,不仅汉族女子缠足,连不少满族妇女也纷纷学样了。
缠足到了民国时期还是有不少效仿者,直到中国解放以后,缠足才被明令禁止,可像是我奶奶,本身出身在地主家庭,并且是在解放前,缠足便是大家闺秀必做的事情了。
女子真是可悲可叹可怜。
高跟鞋并不是女人的专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没错,我说的这种高跟鞋,就是现在我们所穿的高跟鞋,也可以说,当今的高跟鞋都是根据当年路易十四的高跟鞋所做的改良版款式。
不知道大家在穿高跟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高跟鞋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或者说,你没有想到高跟鞋被发明之初是给男人穿的吧!
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当时可以算是引领整个欧洲的“潮男”,不过这种“潮”也是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之上的,单看路易十四流传的画像就可以看出,这位法国国王过的生活有多么奢侈,各种裘皮大衣披着,就连鞋子扣都有宝石作为装饰。
想让别人纷纷效仿,当然也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厉害的人物啊!他在位时间很长,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在位期间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战争,奠定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但是也是因为战争,使得早年间他在人民中所奠定的太阳王大帝的形象丧失殆尽,他去世后的七十多年后,法国贵族的这种奢靡之风更是达到了极致(以洛可可为代表),这直接导致了法国发动大革命。
回到路易十四作为潮男这件事上来,为什么高跟鞋会被他发明出来呢?
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点,作为法国国王的路易十四身高不足,据说只有一米54,他自觉得这样的身高并不利于在人民心中树立伟岸的形象,所以希望通过外界的办法来弥补自己身高的不足;第二点,便是这种高跟鞋被发明出来是为了方便他骑马,因为平底鞋登马镫很容易跑偏,所以把后跟加高便成为了一种方法,而开始的高跟鞋也只是在男人们之间流传,后来渐渐所有人都开始穿高跟鞋了。
但是高跟鞋也并不是百利无一害的,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面(挺胸抬头不好么,为什么非得抻着脖子弓着腰?)说过,长期穿着高跟鞋不但会引起脚掌变形还会引起脊椎病的发生。
但是要承认的是,高跟鞋传上的确是美的,在这里我不否认我已经被当今的流行审美而洗脑这件事,不过我们现在是有选择权的,穿不穿都在你自己。
美并且痛苦着的束腰潮流传播人——凯瑟琳·德·美第奇
上一张图不足以看出来凯瑟琳的腰有多细,这张图能看出来
没错,她本人就是美第奇家族的成员之一,身为贵族和当时的法国联姻,所以她后来便嫁给了当时还不是国王的亨利二世,从辈分上来说,凯瑟琳应该是上面的潮男路易十四的太奶奶。
凯瑟琳在政治上不但是一把好手,同样也把她母家家族所与生俱来的艺术美感带到了法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所提倡的人体美是需要牺牲很多的。
16世纪50年代,她推行在宫廷活动中排斥粗腰。和伊丽莎白的要求是一样的。此后的年,妇女的主要方法是束腹,它由花边和鲸须或金属骨架构成。通过使用它妇女的正常腰围能被强迫收缩到38~43厘米甚至更细。许多女人就这么饿死了.虽然她自己有40厘米.
她的儿媳玛丽·斯图尔特(据说也是她的表妹,她俩的妈妈分别是法国的两个公主阶级,不过此说法有待进一步探讨)腰围是37厘米。
束腰并不是她所发明(后面我会说到),但确实她所推崇的,从此往后多年的法国女性无不为了细腰而努力,但是很多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过细的腰确实是有些可怕的。
是不是觉得这么细的腰轻轻一撅就能折了?
如果说中国古代女子缠足折磨了自己的脚,影响到危机生命的威胁还没那么大,但是大洋彼岸的欧洲女性对自己腰部的所作所为就危险了,这里面不乏为了让腰部变得更细而少吃甚至出现绝食而死亡的女人。
尽管我个人认为腰细是很美,但是要有个度啊,朋友们!
不过当今很多的束腰(腰封)大多是为了装饰而出现的,也并不会像那个时期的女性对自己身体所做的那样了。
这种白,可是会死人的啊《伊丽莎白》剧照,感受一下布兰切特大大所扮演的伊丽莎白的脸是多么的白
想必你已经知道我说谁了,就是把这种白脸流行带给欧洲的女王大大——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在政治上的成就我自不必多说(在她统治的半个世纪的时间,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里主要说她个人给整个欧洲带来的流行成就。
没错,这种白脸的装扮就是从她开始流行的,说是装扮这个词语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当时美妆的流行趋势。面无血色,这种趋势到了17世纪洛可可风流行的法国更是将这种大白脸推崇到了极致。
伊丽莎白也同样是一个束腰爱好者,上面说的凯瑟琳将她的这种流行发扬光大了。
但是,白脸可是有代价的哦
代价就是可能会中毒致死。
最开始伊丽莎白的美白乳液的配方是蛋清+研成粉末的蛋壳+明矾调制成的乳液,这种乳液的使用感不必多说,肯定是非常厚重的。
后期女王对自己的美白化妆品进行了改进,配方变成了铅粉+醋。
抹在脸上更是会掉渣渣,但是这种成分的配方很有问题,大家都知道铅有剧毒,长期使用这种化妆品会对皮肤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而且几时到现在,很多化妆品无良厂商还是会在化妆品里面添加铅汞来作为美白成分)。铅在最开始使用时是会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不过日积月累会使人的脸部溃烂,并且因为铅已经渗透到人体中,严重者更是会因为铅中毒而死亡,铅中毒所带来的表现我就不说了,可以自行百度了。
引领潮流的蓬巴杜夫人这种流行趋势的不断叠加和演变,到了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名媛们的日常装扮就是以下这个样子了。
带着厚重的假发、化着大白脸、束腰、宽大的裙摆,哦对了,还有高跟鞋。
图片来自《绝代艳后》剧照,可以说对当时的装扮还原的非常好的一部电影了
此片获得了第七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奖
而这种装扮不仅仅只是因为流行,还意味着自己贵族的身份(穿成这样肯定是不用干活的啊)。
从洛可可时期的油画作品里面我们也能看出来当时的着装风格。
布歇《蓬巴杜夫人》
蓬巴杜夫人首当其冲引领了洛可可的流行风潮。集以上之大成为一体,并且蓬巴杜夫人发明了一种发型至今也还在流行。
可以说蓬巴杜对于发型的引领是上面说的几种为美折腾中的名媛对人体最无害的了。
蓬帕杜发型也是以蓬帕杜夫人命名的,这种发型就是由她开始推行的。留这种发型的男性把前面的头发向上梳起,女性则在前额上留一绺卷发。20世纪50年代,蓬帕杜发型在男性乡村摇滚乐艺术家和演员中风靡一时,其中包括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20世纪后期,著名的乡村摇滚乐歌手布莱恩·塞瑟留的也是这种发型。另外,还有一些拉丁式的蓬帕杜发型,它们与欧洲和阿根廷的探戈时尚潮流关系更密切,偶尔也与20世纪后期的其他一些音乐风格有关。
猫王的这种发型就是蓬巴杜发型在当今流行的演变,类似于大背头的感觉
詹姆斯迪恩也是这种发型的推崇者。
写到现在,有点累。
其实可以看出,这种为美折腾的心态,不仅仅在“名媛名士”身上所体现,几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流行元素也是受其影响的。
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当然前文中所写道的消极影响也是被后世所趋避了。
我们也在追求美白,但是已经有更好的方法替代当时的方法了,比如说果酸、曲酸、熊果苷的发现和应用等等等等,而且美丽更加多元化了,即使皮肤不白也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另外,对于自身形体的改变也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至少瘦或者不瘦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
最后,感谢解放了妇女不用裹小脚了。
赶快来分享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白癜风怎么诊断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hz/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