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谭女士异常烦心,女儿已经2岁了,但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相比,个子矮上不少,就算是和小一点只有1岁多点的孩子比,个子也是差不多高。
更让谭女士焦虑的是,女儿本就稀少的头发,还一直往下掉,掉的速度远远大于长头发的速度,现在已经基本都快秃头了。一想到这些,谭女士就很担心,觉得是孩子营养不良。在朋友的建议下,医院,给孩子做了个体检。
这一检查可不得了,在抽血化验中,竟然发现孩子血液中铅含量竟然高达1mg/L(每毫升1毫克)。
看到化验结果,医生也很吃惊,怎么小小年纪,体内的铅含量竟然如此之高,竟然达到可能致死的程度?
让我们先看看我国对于儿童血液中铅含量的标准:血液中铅含量低于μg/L,是安全范围;-μg/L,有可能会导致婴幼儿童出现神经系统疾病,阻碍神经传导;-μg/L,儿童免疫力降低明显,智力发育出现障碍,出现学习困难、难以集中精神做事的情况;-μg/L,孩子会出现性情多变、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症状,还会伴有视力下降、便秘腹泻、小儿多动症、贫血等情况。当血铅浓度大于μg/L时,儿童会经常出现头痛、昏迷、惊厥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造成死亡。当血铅浓度超过μg/L时,就已经属于严重的铅中毒。而谭女士的女儿,血铅浓度已经达到了1mg/L,也就是0μg/L,远远高于最高的铅含量标准。由于小孩子表达能力不如成人,就算是身体有什么情况也无法表达清楚,作为父母有时候又观察不仔细,非常容易忽视铅中毒的一些表征,导致不能及时阻断孩子继续摄取铅,病情越来越严重。
儿童铅中毒之后的外部表现,不似头疼脑热、发烧感冒那样容易辨别,而恰恰是由于难于发现,等到诊断出来的时候往往病情都已经非常严重了。很多小孩子都由于发现的晚,出现各种病症,甚至导致失去了年幼的生命。
在江西有一个年仅14个月的婴儿,孩子经常感冒,而且每次都会引发支气管炎症。家长觉得孩子并没有着凉,但经常感冒就有点蹊跷,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原来是体内铅含量过高导致的。
湖南岳阳的小米米,一个3岁大的女孩,身体发热发烧,无论是物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都不见好转,甚至有过几次突然昏厥的情况发生。家长医院诊疗,经过血检才发现原来是血铅含量过高,出现铅中毒导致的。
辽宁的孙女士,家里5岁大的儿子变得很暴躁,一遇到什么事情就喜欢动手狂抓大人,家长就严厉训斥孩子不应该这样。但孩子怎么管都不听,还是依然很易怒。后来有一次,在孩子因为一件事情发怒的时候,当场就昏了过去。家长马上医院,经过检查才发现,又是铅中毒。
因为铅中毒导致的儿童悲剧,绝不只是以上几起,但很明显,家长都特别容易忽视铅中毒的表征。
那么这些孩子,都是通过哪些途径让过量的铅元素进入到体内的呢?
江西的那个孩子,是因为家里有很多彩色的玩具,孩子特别喜欢咬这些玩具。而玩具的彩色染料中就含有铅。
岳阳的小米米,是因为经常食用水果罐头,导致罐头里添加剂的铅元素进入到体内积存起来,导致的铅中毒。
辽宁易怒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做装饰材料的,有时候会带孩子到工地和自己的工厂里,这些地方空气中的铅元素含量超标,孩子通过呼吸吸入了过量的铅。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铅”无处不在,一个不小心或者疏忽,就有可能让孩子长期接触铅,从而导致“铅中毒”。
空气里:除了化工厂、施工工地等铅含量明显过高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汽车尾气,而小孩子的身高,刚好能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全盘吸收到体内。
食物里:松花蛋、薯片、爆米花等,都含有铅,小孩子吃多了就容易在体内积存过量的铅。
家里:装饰材料中大都含有铅,油漆过的墙面、桌面等也有,孩子用的铅笔、蜡笔中也有。经常咬东西的孩子,家长要注意是否会引起铅中毒。
二手烟等:吸烟有害健康,除了尼古丁、一氧化碳等,还会喷出铅。如果母亲吸烟的话,这些重金属也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孩子。
那么,既然铅中毒能让孩子轻则发烧、暴躁,重则影响智力、出现昏厥,甚至导致死亡。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让孩子染上“铅中毒”呢?
1、首先要做定期检查。
3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半年做一次血检,除了检查铅元素,还能检查孩子血液中的其他元素含量;3岁以后,可以每年检查一次。
2、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让孩子染上吃手指的习惯,不将东西放在嘴里咬,经常给孩子修剪指甲,避免积存细菌。
3、避免长期暴露在车多的地方
车多的地方,汽车尾气就多,空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避免让孩子长时间暴露在这些地方。
如果出外,可以为孩子佩戴口罩。
4、培养良好的餐饮习惯
让孩子多吃一些牛奶、肉类、豆制品等富含钙铁锌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营养均衡。
海带、虾皮、胡萝卜等食物,都有一定的化解体内铅毒的功效,也可以给孩子做着吃。
5、少接触化妆品
化妆品中,口红、粉饼中含有大量的铅,家长不要为了让孩子看起来好看,就给孩子化妆。染发剂中也有铅,小孩子也不要染发。
在育儿的路上,父母一路艰辛,但以上这些细节也要注意到,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而导致孩子被“铅”这个隐形无形的有害物质侵害。
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健康康的,远离“铅中毒”,茁壮快乐成长!
责编:凌宇
审核:凯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sz/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