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苏轼《赤壁赋》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编排在一起,拟了个板块名——“与造物者游”。领略名家名文,感知他们对于大自然的认识,进而促成自我对于自然的体悟,教学设计意图很好。只是,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学对象是有温度的个体,是与原作者有时空距离的个体。不可否认,公认的典范古代散文文本言语形式、作者生活阅历,与当下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际遇、心理状态存在着厚厚的隔膜。倘若教师不投入温暖,介入到学生的生命体验,那么跨越千年的古文与学生之间总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有感于此,新一轮教学《赤壁赋》时,笔者就思考着如何引领“后世者”游走美文,经由言语咀嚼、合作探究等多样活动打通隔膜,体悟古今共通的心理,进而内化为自我的精神养分,从而过着更有质地的生活。余秋雨先生以写作文化散文名噪一时,他的《苏东坡突围》对于学生学习《赤壁赋》是极好的辅助资料。本轮教学,在文本研习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听了《苏东坡突围》(节选)的音频。其中“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浓缩地交代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心态,“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则更是凸显了黄州之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关联。这些文字,较好地传达了中国山水文学与贬官文化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透过《前赤壁赋》的文字可以从一个侧面触摸到苏轼彼时的心路历程,从而有助于后世者在与古人的对话中,与友朋师长的交流中增进对于人生这一厚重话题的再认识。当然,必须要承认一点,评价一个人一部作品总归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不能全信。更加靠谱的还是自身的其他文字。为此,在依托余秋雨的妙笔之后,紧接着就提及了苏轼在黄州期间有代表性的其他作品。如《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是一首自嘲意味浓郁的诗歌,“自笑”“荒唐”可以看出苏轼对于当下处境的不满,“知鱼美”“觉笋香”可见苏轼在艰难处境下的乐观心态,“只惭无补丝毫事”可见他调做黄州团练副使后,了无实权。资料表明,朝廷还派人监视他的言行。他只得白天开荒种田,晚上吟诗作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折射出他人生碰壁之后,渴求寄情山水,隐逸余生的心态。《答李端叔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回信之中一把辛酸,平生亲友唯恐牵连,苏子孤单可见一斑。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教学相对更容易入境,进而引发文本外的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同频共振。文言散文教学,往往会由于过多地
真:-
投稿信箱:ywjxyj
tefl-china.net;ywjxyj.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jz/1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