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1.诵读课文1、2段,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合作学习,解读文中1、2段中苏轼的感情变化。
合作学习,解读文中1、2段中苏轼的感情变化。
1课时
多媒体、探究法、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确立研读小组等
一、导入(2分钟)
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想必大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
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
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说: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里路程。
二、一轮诵读,整体感知
1、识文明义。
2、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应是句子。
3、完成导学案上内容。
三、二轮诵读,合作探究,品味情感
★情感思路(3分钟)
★赏“乐”之景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第一自然段)
如诗如画的美景。
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怎能不让人飘飘欲仙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四美分别对应的内容是什么。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1)第一段写了哪些美景?能否为我们描绘这些画面?(结合诗句回答)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画面描绘:清风与明月相伴,白露与水光交织,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2)文中诗人的“乐”除了表现在美景,还有哪些动词也表现了诗人泛舟秋江的快乐?
诵歌纵凌
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任凭、凌越、身心自由
(3)找出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
浩浩乎
飘飘乎
(4)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齐读第一段)
★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悲从何来?(齐读第二段)
(1)内因:来自“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美人”?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2)外因: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齐读)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四、三轮诵读,融情于文
1、听录音
2、带着情感齐读课文1、2段
其他精品教学资源请访问教师之家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jz/1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