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事件

五积散的应用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五積散的應用失数道明一、緒論在《和劑局方》的傷寒門,有五積散的處方。本方是治氣、血、痰、飲、食的五積,故有此名,其運用範圍頗廣,是古來後世醫家日常愛用的處方之一。我們將此方廣泛的應用於諸病,屢獲卓効,甚為方便。可是,因為本方的構成複雜多歧,且藥味亦多,故苦於判斷其之所以有効的原因。我在不久前,對於一個婦人的重症心臟性氣喘,給予本方,獲得意外的效果,但其好轉是否果由本方的藥効所致,自有疑問。可是最近,在《和漢醫林新誌》號及號,看到山田業精氏的脾風論,尓氏以本方為馬脾風,即為白喉的套劑一項之後,得知本方的方意所在,而我也對心臟性氣喘有効的理由,亦覺得釋然冰釋。在玆擬對古人先輩,如何解釋本方,與如何運用本方,廣泛的作個綜合觀察。二、治驗例玆先介紹我自己運用本方的代表性治驗例,以之描繪本方運用範圍的外廓。1、心臟性喘息及心臟瓣膜症小田氏夫人,32歲,初診為本年9月5日。據說,被診斷為心臟性喘息已有十年,其間為發作而痛苦。因為妊娠就會並發腎臟炎,故去年和今年亦以妊娠數個月,就實行人工流產。今年的流產為7月中旬,但是後就為特別劇甚的氣喘發作而苦惱。其痛苦之狀,是為覺得足冷之後,變為小便頻數,如果感覺一種氣塊自臍傍上衝於心,便會引起氣喘發作。這個時候便要仰臥在床上,把雙手交叉於頭上,搖頭而調節呼吸。若為更甚,則離開雙手,抓著空虛,其痛苦之狀,好像將欲斷氣,有如臨終時的片刻。流產後每天或隔天,就會發生這種發作。出診之日,據說是比較輕的日子。診察結果:脈為沉遲而弱,腹部有心下暗然而有停滯之感。肝臟部痞硬,食慾完全不振,稍為過食,則會誘起發作。稍微的動作,也會發生動悸與呼吸困難,全無咳嗽與痰。聽診上可聽取呼吸音的銳化與心雜音,沒有其他的雜音。舌上無苔,帶有貧血,大便為3日1行。月經是自流產後,於本月初始來少許。因為我對婦人的心臟瓣膜症,而發生動悸、呼吸急迫、心下痞塞、食慾不振等者,曾有二例經診察結果定為五積散之證,而給予本方之後,獲得效果而好轉的經驗。故對這個患者,雖不認為是五積散的正證,但一時找不到適方,所以暫時給與本方,而觀察情形。可是服藥後,卻意外的發生顯著的效果。是後兩周只見一次輕度的發作,全身症狀也頗為好轉。當然,本方並非心臟瓣膜症的根治藥,乃為緩解藥。服後動悸、喘息之所以緩解,乃因本方能和肝、救脾、順氣血、祛痰、逐寒所致。應用於如此心瓣膜症的兩個婦人的部分,雖於此省略,但都有足冷、上衝、動悸、呼吸促迫、心下痞悶、食慾不振等症狀。2、胃擴張胃酸過多及其他是為川崎的某氏,54歲。初診為年9月。據說,約從7年前起,就發生心下痞塞感,噯氣和嘈雜等,每天傍晚吐出白天所攝取的食物,有時出現咖啡樣的吐物。食慾逐漸衰退,全身愈益瘦削。經X光檢查結果,被診斷為幽門狹窄,對於家人則為不治的癌腫。診察結果,體格尚好,皮膚有枯燥之狀,顏色蒼白。脈為沉遲,較體格為弱,即為脾胃虛弱的脈狀。腹部為心下部一帶稍呈痞硬,按之則有微痛。予以暫時觀察結果,胃囊膨隆,可清楚的看到胃的蠕動。大便為5~7日1次,甚苦。舌有菲薄的白苔。我以胃氣不順而給與五積散加木香、大黃,把它另外包著,每晨由自己調節。服用本方14日之後,患者與初診時完全兩樣的元氣和顏色,數里之路騎著腳踏車來院。據說,服藥後為完全沒有嘔吐,有便通而非常舒服,食慾也增進起來。約服用本方一個月,就完全遺忘病患,相信為胃癌的家人和鄰居,都說完全是奇跡,而予以好評。一年後這個患者介紹鄰居的人前來本院,經打聽結果,據說很有元氣的忙於農業工作。本患者是否果真為胃癌,雖然不得而知,但大體上如此類似的胃癌病症,能以本方治癒者,為數不少。可是,本方對於惡性腫瘤而氣血虛甚者,則為禁忌。對於胃酸過多症而有心下痞硬者,則多用此方。此方與柴胡桂枝湯非常相似,我雖然未能明確的說出它的區別。但依過去的經驗,柴胡桂枝湯似對於腺病形的人,而兩腹直肌顯著的拘攣者有効。本方則以對比較的肌肉型或肥胖性,而與其說是腹直肌拘攣,不如說是心下全面痞硬者,更能奏効。又認為宜用半夏瀉心湯與生薑瀉心湯者,而可用本方的症例,亦為不少。在那些處方中的一方無効者,似宜試用本方。此外,急性、慢性胃卡他、胃弛緩症等,可用本方者亦為不少。3、胃痙攣及其他的腹痛本年8月下旬,有個21歲的男子,發生胃痙攣的發作,由兩個友人抬到本來来。好不容易使他睡在樓上的診察台,診其脈為沉遲,足冷,心下稍為痞硬。據說,昨日直至深夜為止,暴露於夜氣之下,且暴飲檸檬與水等。不會嘔吐和下利,按其心下則會更痛。我趕快把甘草湯(甘草一味10公克)與五積散,同時予以分別煎煮。10分鐘後予以服用甘草湯,結果據說疼痛已稍為減輕。但隨即又發生像前一樣的劇痛,在診察台上輾轉呻吟了。這個時候,五積散已經煎好,故予以服用,結果在不久之後,疼痛就減輕了大半,不再呻吟了。因此,續再予以服用一服,結果發作完全平靜下來。我雖命他回家之後,睡時要保持溫暖,然而患者在歸途與兩個朋友就漢藥的卓効而談笑之下,走了出去。如此,可用本方鎮止的胃痙攣相當的多。可是,不獨為胃痙攣而已,且所謂腹部受冷與疝氣之類,以及神經痛、風濕痛、及腳氣的一症,而由於寒與濕所致者,都可用本方。又對於婦人的血氣痛、子宮痙攣和月經痛等,亦可期待與當歸四逆湯類同樣的作用。4、催產劑及其他在局方的方後,有“婦人難產,入醋一合,同煎服之”的記載,就是說,本方對於陣痛微弱,或破水後胎兒不出者,可加醋一合予以溫服。我有對於平素氣血虛弱,妊娠中總是健康不佳者,及從來有難產的傾向者,自發生初次陣痛時起,予以服用一二次之後,獲得安產之三例的經驗。可是,此與在妊娠中服用當歸芍藥散及其他安胎藥,似為有關。據說,淺田宗伯翁,對於破水後胎兒不出,妊娠忽然惡寒,腰痛至甚,給予各種催生的方劑,均為無効者,以惡寒腰痛為目標,給予麻黃湯加附子之後,就立即生產出來。而五積散加醋的方意,亦似有與此相似之處。乃通血脈,而另一方面開表溫裏的方意。即為欲入南風,先開北窗的道理。淺田翁輯錄的老醫口訣中,其中有一條說:懷妊超過二三個月時,欲使之早產者,宜頻用五積散;而欲使之縮短月數,提早一個月生產,亦用此方。秘事也。又婦人屬於虛寒的帶下,若用本方去寒溫內,便會痊癒。女學生的白帶,下如水樣等者,大部分都可用本方。又腹膜炎的輕症而無熱者,有時亦可應用。家兄對於可謂輕症的狹心症,屢用本方而奏奇効,而看了《方讀辨解》“奔豚氣亦可”之後,始恍然大悟。奔豚症為腎積,是因蓄飲而引起的,故能以本方治之。亦即本方為兼備與苓桂甘棗湯、苓桂朮甘湯、半夏厚朴湯共通的藥能所致。二、關於主治以上是以經驗為基礎,列舉代表性之五積散的運用例,但在診察時,脈狀是以沉遲者為多,並非甚為微弱。若為微弱,則宜加附子。但若風邪甚盛者,有時亦呈浮數。腹狀為大體上是心下痞硬,或為痞滿。乃以寒濕為原因,故舌上殆為無苔而濕潤,有時亦呈微白苔。那麽其主要症狀究為如何呢?據《和劑局方》,傷寒門本方條記載:(1)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2)脾胃宿冷,腹脇脹痛,胸膈停痰,嘔吐噁心。(3)或治外感風寒,內傷於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4)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勻,或閉而不通。並宜服之。更在其方後記載:(5)如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則入棗煎服。(6)婦人產難,則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局方》的主治,雖為冗長,但頗能將本方的藥能與運用證候,加以詳盡的記述,可作為運用本方的條文。另一方面,《濟生全書》則將本方的主治,作如下記述: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疼,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並治內被生冷所傷,胸膈脹滿,外感風寒濕氣,客於經絡,腰腳酸疼,及婦人難產,或不問血滯不通。《古今醫鑑》記載:治卒中寒邪,即入陰經等症。說明是用於傷寒的陰證。《三因方》為記載:治太陰傷寒,脾胃不和,及有積聚而腹痛。《方讀辨解》在本方條強調,應熟讀《局方》的主治,究其活用。四、處方及藥能本方可分為生料五積散與熟料五積散,前者是將全藥不加修治而煎用,但後者則除了二三味特殊者之外,加以炒製而用。可是這些處方與分量,與炒用的藥味,諸書都有異論。而《局方》的處方與分量是為如下:陳橘皮、枳殼、麻黃、白芍藥、川芎、當歸、甘草、茯苓、半夏、肉桂、白芷各三兩,厚朴、乾薑各七兩,桔梗十二兩,蒼朮二十七兩。就是本方以蒼朮的分量為最多,在於君藥之位,次以桔梗為臣藥,厚朴、乾薑次之,其他藥味為使藥。綜合此等十五味,發揮藥能。其服用法為:上中除肉桂與枳殼,另為粗末,其他十三味亦同為粗末,以慢火炒之令轉色,攤令冷,次勻入肉桂、枳殼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此為正式的五積散的服用法。此乃後人冠以熟料五積散之名,而與生料五積散區別者。在此方中,除肉桂與枳殼者;以白芷亦忌火,而加白芷為三味,將其除外者;及白芷與肉桂除外者。那麽日本人如何將此分量換算而實用呢?據《和漢纂言要方》記載是:蒼朮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二分,陳皮、麻黃、枳殼六分,厚朴、乾薑、白芷、川芎、茯苓、肉桂、白芍、當歸、甘草各三分,半夏二分;再加生薑、蔥白水煎溫服。在《回春》、《濟世》、《醫方口訣》等,雖然都有異論,但我大體上是加白朮,而以如下的方式使用:當歸、芍藥、川芎、大棗、白芷、乾薑、桂枝、香附子、甘草、麻黃、桔梗、厚朴各1.2公克,枳殼0.7公克,半夏、白朮、蒼朮、茯苓、陳皮各2公克。上為一日量,煎後三次分服。沒有加白朮時,則增加蒼朮。隨證而依《局方》的主旨加減。那麽,本方的藥能,據說是能治氣、血、痰、飲、食的五積。所以若無經驗其實効,則聽起來稍似空想。《牛山方考》說:熟料為便於治虛寒,生料為治風濕也。我們為大部分使用生料。《醫方口訣》說:此方宜感於風冷濕者。說明其本義。若從處方的構成上論之,則為: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為平胃散。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為二陳湯。當歸、芍藥、川芎為四物湯去地黃。桂枝、芍藥、生薑、甘草、大棗為桂枝湯。並以續命湯之意而加麻黃、乾薑。又若從另一方面觀察時,則更為如前述,兼備苓桂朮甘湯、苓薑朮甘湯、苓桂棗甘湯、半夏厚樸湯等的方意。龔氏的《古方醫鑑》本方條云:次方藥品氣味辛溫,發表,溫中,開鬱,順氣,殊有厥功。方,去寒濕之聖劑也。夫寒濕屬陰,燥熱屬陽,人之有病,不過二者而已。善用藥者,以苦寒洩其陽,以辛熱散其陰,病有不癒者,未之有也。以防風通聖散為治燥熱之藥,以五積散為治寒濕之藥。我們在實際經驗上,頻用五積散與防風通聖散的合方,就是可謂兩者的轉移型者,在中年初老時的卒中體質者頗多。說是此二方的合方,若從其藥味上來看時,或有呆然自失的人也未可知。可是在實際上,是以只用其中的一方確有不足的轉移型為多,而二者的合方頗能奏効。而龔氏更記載說:“春夏用防風通聖散,秋冬用五積散”一節,似可解釋為證明此間的消息。以上,雖有藥能並述先人口訣之處,然而次就日本先輩之一二口訣,加以略述,以期本方的運用,更為明確。五、口訣與應用津田玄仙翁在其所著《經驗筆記》論五積散方說:用此方的目標為:(1)腰冷痛;(2)腰股攣急;(3)上熱下冷;(4)小腹痛。以此四症為目標而用也。以此為開頭,列舉本方的應用十六條,但殆與主治及治驗例所述者大同小異,故把它省略。《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云:軒岐救正論云:氣血飲食痰為五積,可見次方乃以此意命名,故除驅散風寒及發表之外,尚有溫內和血之意。為之感於風寒濕之氣,並有表證,內為素有疝積而臍腹疼痛者,尤為有効。先哲用此方之目的為腰冷痛、腰股攣急、上熱下冷、小腹痛之四症也。其他諸病亦有効。乃宋以來俗人亦知之藥,不可輕蔑。而此口訣,是為綜合《方讀辨解》與《經驗筆記》之要者。《方讀辨解》說,可應用於附骨疽之初之一身疼痛者,及如前述之奔豚症。六、先人的治驗例在論述先人的治驗例之前,開頭所引述的山田業精氏的脾風論,是在活用本方中具有異色者,故於茲介紹其大要,以供讀者參考。就是在《和漢醫林新誌》第號脾風條記載:脾風之為病,其條有二,曰緩,曰急。急者稱為馬脾風,緩者名為慢脾風。其起因是風邪,故命以風字。馬為急發之謂,慢為緩發之謂耳。然吾人其所疑者,乃為在於“脾”字,或為脾風為“痺”之誤,其說頗似有理。然以予考之,則古來無謂之“痺風”之名稱。巢源雖有馬痺候,然是為喉痺之一種,與此病逕庭。其名稱雖出於俗稱,然用脾字,卻為有味,故余仍其舊,未必改。如此論述馬脾風的名義,進而追究病因說:以予言之,乃為因於脾臟虛弱,蓋其人天資,肝氣勝而脾氣虛,脾氣虛則肺臟亦隨之弱,至發呼吸迫塞,喘鳴聲啞之症。然則其本在脾,其標在肺耳。是古來所以下脾風之名稱也。將馬脾風的病源,歸於肝氣勝而脾氣弱。又論其治法說:謹通觀古今,大較止於驅風一途,亦無異論。導痰湯為豁痰之功優而發越之能劣,加之補脾之力猶不足,企冀一舉而兩得之法,恒念而不止。偶有小兒患此症,其父負之而來,予欣然診之,乃與五積散加大棗,其苦霍然,而後以此方為此病之定劑。古人有言,治病必求其本,真確言哉。復解釋其方意說:五積散之為方也,平胃散、二陳湯、四物湯、桂枝湯、續命湯等之意,全具於此,即為驅風寒濕,和胃補肝脾者也。棗入心脾而通津液,隨而潤肺和肺,尤不加多量無功。方中蒼朮、桔梗之分量多,亦應味之。云云。續以五積散加棗,列舉治癒馬脾風的治驗五例。於茲轉載其代表性者一例,以供依證使用本方的参考。某男兒,3歲。由其父背着,前來求診。據說,這個孩子雖然感冒二三日,但飲食氣宇不變,故未予置理。然從昨夜起,咳嗽劇甚,聲音嘶啞,心胸苦悶,喘鳴迫塞,大熱自汗,但坐而不得臥,二便不利。從其背上放下來時,不能站立,立即橫倒而將欲昏冒,眼睛朦朧,顏色蒼白,鼻上自汗出。其脈弦數而結止,舌上有白苔。表有微熱,四肢溫而不冷,虛里之動亢盛,每次呼吸鳩尾就會陷凹,喘鳴不休。余以脾風之候,即作五積散加棗,給予兩貼,囑其服至明旦為止。結果次早使者來說,服後已經頗為好轉,請我再給予前方,因此給予三貼。到了第四天再來求診,而問其前日的情況時答說,在頭一天晚上予以服藥兩貼,到了翌晨,各種症狀均告消除,二便通暢,食慾也增進起來。給予繼續服用之後,愈益好轉,現在無所痛苦,只稍會咳嗽而已。乃再給與前方五貼,而終於得到痊癒的報告。時為陰暦三月,陽暦四月。其所列舉的五個症例,大體如此,其脈狀為未必是沉遲亦可。有熱狀亦為不妨。山田業精氏在最後作結論說:此病在冬後春月多發者,春為東方發生之月,肝木之氣旺盛故也。而脾臟薄弱之兒,易患此者,職為由茲。古人所謂肝木剋脾土,其理在此耳。我雖然沒有將本方應用於馬脾風(白喉)的經驗,但前述心臟性氣喘的婦人,因所謂肝實脾虛而喘急至甚者,以本方治癒的理由,能於此發現,覺得有異常的興趣。那麽,在終了五積散的治驗例同時,擬談談本方成為我們研究漢方醫學的動機之奇緣,以結束本稿。那就是家兄《森道伯先生傳》之序,乃傳此間的消息者。就是次文為記述病症與治療法的部分,所以雖然其文不短,但把它轉載於下,以供參考。該書的自續說:我幼時有志於海軍,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就加入了校內同志所組成的海事會,競相從事過度的用功與過激的運動,因此傷害幼嫩的身體,嚴重的損害健康。偶然患了瘧疾,而地方的醫師所投的頓服藥奎寧,其為損壞我的胃腸,為之吐逆不止,食不能保,服下藥液,則忽然嘔吐。雖一匙的粥,一盞的水,都不能攝。地方的醫師雖換了數人,但服藥絲毫無効,身體日益羸瘦,病勢日愈增甚。因此決定求助於東都名醫,由家父陪伴上京,首先前往帝大醫院,託治於專門科醫師,但不見效驗,與地方醫師無異。主治醫師偷偷的告訴家父說,已為不治,予以死亡宣告。結果在東都雖歷訪當時被稱為名醫的大家,也無一人能夠鎮止我頑固的嘔吐,終於抱著絕望與悲嘆回返家鄉。沒有攝取食物,已出二旬。因為胃內沒有容納任何食物,故吐不出東西來,遂胃壁破裂,出現多量的吐血。一族愁然,只等待死日而已。當時有人告訴我們說,東都有隱居的名漢醫,而只空待死亡,不如上京乞求那位名醫一診,且那位人士又詳細說出自己的體驗,積極的勸說,不妨前往一試。因此,抱著如同骸骨的病軀,再出東都,而叩隱居漢醫的門,意欲寄託一縷的希望。此被介紹的隱居的漢醫,就是恩師森道伯先生其人。先生為我診察之後說:已經瘦弱至甚,且已病入膏肓,難望治癒。不過認為仍稍有生機,若此三貼的藥能容納於胃囊,則我尚有術可施,勉強為你治療。說也奇怪,掌司我生死之命的此貼煎藥,能夠容納於胃,終於不吐,更服一貼,亦為不吐,遂服完三貼而當然沒有嘔吐,為之身體稍為爽快。憶自嘔吐增劇以來,飲食藥物不能容於胃,已有月餘之久,而今始能容納於胃,我的歡喜之情,正是不知手舞腳踏之處,雀躍而前往恩師之前,奉告此吉報。先生聽了呵呵而說,一定可以治好了。自後每天施與鍼、灸、藥的三治,病疴日復一日猶如剝去薄紙一樣,經治療二周之後,有如枯木的瘦軀,活氣遽甦。這個時候,在故鄉就有傳說我已經死亡者。因此,一為早日給父母看見此痊癒的身體,以安父母之憂,二為消除流布於鄉里的誤解起見,得到准許暫時回鄉。事後再來繼續接受恩師的治療數個月之後,那麽嚴重的疾病,就完全痊癒了。(後略)以上是記述家兄的大患,與先師森道伯先生的治療經過,而那時森先生所處方的三貼藥,就是我上述的五積散的加減方。說也奇怪,本方就成為家兄的司命處方,且成為我們立志於漢方醫學的遠緣,所以在解說本方的時候,正是有感慨無量的感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zy/54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