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践行禁塑行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椰城创新云述评
评论员科兴
自8月1日起,海南各级党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食堂,主要旅游景区、大型超市、大型商场、学校、医院等行业和场所进入“禁塑”试点实施阶段。12月起,海南省将全面禁塑。
据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表示,禁塑开始以后,上述行业和场所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的塑料膜袋、餐具等2大类8小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海南试点禁塑工作分为准备、实施、评估考核三阶段进行。其中,今年4月至7月为准备阶段,8月至11月为实施阶段,12月为评估考核阶段。据悉,今年上半年,部分试点单位已提前开展禁塑工作,逐步使用替代品。截至6月30日,海南共有4家企业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膜袋类制品产能约1.21万吨/年,到年底能有6家企业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膜袋类制品产能约3.2万吨/年。餐饮具类制品方面,从8月份开始省内6家企业陆续可形成部分全生物降解材料餐饮具产能,年底有望形成餐饮具替代产能约1.1万吨/年。目前,海南省禁塑工作管理平台已开始运行,对进入市场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全流程可追溯,推动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化。目前该平台共有63家企业注册,29类产品完成报备程序,18个产品正在使用电子监管码,系统已记录到条电子监管码扫码验证信息。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之一。海南正在推动包括“禁塑”在内的一批标志性工程,呵护绿水青山,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禁塑”是海南自贸港建设12个先导性项目之一。海南省推行全面“禁塑”行动,旨在倡导大家增强环保意识,争当生态文明的传播者;积极响应“禁塑令”,争当禁塑行动的实践者;爱护环境卫生,争当绿色生态环境的维护者。
1、海口推行发票申领“白名单”制度
记者近日从国家税务总局海口市税务局获悉,从8月份起,该局将推行发票申领“白名单”制度,对企业“放开手”,让其“大步走”,更好地帮助企业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发展。发票申领“白名单”制度,是指依托风险体检程序,筛选出信用高、风险低的纳税人,将其列入“白名单”,对其实行发票申领“免检”、发票全部按需供应、发票相关事项全部即时办结的管理制度。为确保“放得开、管得住”,海口市税务局将加强对“白名单”纳税人的事中事后监管,运用各类征管及第三方数据,完善“白名单”发票申领与风险管理信息一体化机制。
——海南日报
2、海南省新增6园区推广适用特别极简审批
为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加快重点园区发展,7月31日下午闭会的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在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六个园区推广适用“三园”特别极简审批的决定》。《决定》指出,自8月1日起,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江东新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三亚中央商务区、文昌国际航天城、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推广适用“三园”特别极简审批。
——新海南客户端
3、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首月销售额逾22亿元
海南离岛免税新政7月1日起正式实施,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显示,7月1日至27日,海关共监管海南自由贸易港离岛免税销售金额22.19亿元、购物旅客28.1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42.71%;环比分别增长45.51%、12.63%。为确保海南离岛免税新政稳妥实施,海关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正面监管宣传力度、强化科技运用等多方面入手,创新管理模式和手段,通过调整业务系统参数控制,实现离岛免税购物全流程信息化监管,有效化解违规购物的管理风险,营造安定有序的市场购物环境,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南海网
4、海南电网打造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日前,海南电网公司发布年社会责任实践报告。《报告》显示,去年该公司消纳清洁能源.26亿千瓦时,实现全额消纳。《报告》显示,海南电网年开启智能电网建设新三年行动,加大智能电网技术应用力度,在全国率先实现配网主站省级集中,配电自动化覆盖率90.6%。今年,海南电网将积极打造“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服务自贸港良好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年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67%,加大推动电能替代、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业务力度,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智能电网为基础助力“智慧海南”建设。
——海口网
5、美国“龙”飞船完成首次商业载人试飞任务
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8月2日返回地球,溅落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海岸附近,完成首次载人试飞任务。“龙”飞船于5月30日搭乘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宇航员道格拉斯·赫尔利和罗伯特·本肯送往国际空间站。这是由美国私营企业建造和运营的飞船首次运送美国宇航员从美国本土往返空间站。
——新华网
6、德美研发快速自修复生物材料
近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联合研发一种生物合成蛋白材料,通过强化串联重复多肽的愈合性能,成功解决了自修复软材料目前的局限性。该研究有望在软机器人领域获得重要应用,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日的《自然材料》杂志上。
——光明网
7、全球8亿儿童血铅含量超警戒标准,近半生活在南亚地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纯粹地球组织7月30日联合发布一份报告称,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儿童受铅中毒影响,即高达8亿儿童血铅含量达到或超过每升50微克的警戒标准,其中近半数受害者生活在南亚地区。报告指出,随着中低收入国家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而机动车电池回收欠缺监管,导致铅酸电池的不规范处置是这些国家儿童铅中毒的罪魁祸首。
——澎湃科技
8、中国出口海外首台超大直径盾构机贯通首条隧道
当地时间8月2日凌晨3时,我国自主研制出口海外的首台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打通了孟加拉国历史上第一条水下隧道——卡纳普里河河底左线隧道。孟加拉大桥局总工程师艾哈迈德曾表示:“修建隧道一直是孟加拉国人民的梦想,我们希望把吉大港建设得像上海一样好。”隧道完工,吉大港机场至工业园的车程将从4小时缩短到20分钟。用于该隧道掘进的盾构机由中交天和研制,刀盘直径达12.12米、长94米、重余吨,是中国首台走出国门,进入由发达国家垄断的海外超大直径盾构市场的超大直径盾构机。
——科技日报
9、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外场定标试验圆满结束
记者2日从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了解到,日前,由该中心牵头、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协助实施的散射计有源定标器外场定标试验圆满结束,已进入试验数据处理阶段和试验总结报告编制阶段。初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同步定标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于年10月发射成功,均搭载有微波散射计,可以实现海面风场和海浪的同步观测,对于研究全球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央视网
10、全球最大吨履带式起重机在山东首吊成功
由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全球最大吨履带起重机SCC0A,日前在山东寿光鲁清石化项目现场顺利完成4号吨级丙烯塔吊装,标志着“中国制造”真正实现了对进口履带起重机产品全系列替代。该起重机最大起重力矩为9万吨米,最大起重量为吨,拥有2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为国际发明专利。
——经济日报
聚焦海南招商引才连接全球在线互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zy/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