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易说钱纪念币在线预约,钱币收藏干货,就等你了!
请勿尝试本文中的任何“偏方”!
唐代张说曾写过一篇奇文《钱本草》,其中以钱喻药,称此药“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
▲《钱本草》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钱币还真是作为一味中药来用的,不但炮制手段多样,服用方法丰富,适应症更是涵盖了包括内外妇儿各科在内的十余种病症。
初看觉得荒诞,但仔细研究,却惊讶地发现其中处处蕴含了古人的智慧。
归纳下来,古钱币中用于的有效成分有四:一为铜锈,二为铅,三为铜,四为宇宙间的神秘力量。
铜锈
古钱币上常有色彩丰富的铜锈,其实是古钱币最常用的入药成分。
▲唐开元通宝
各色铜锈成分如下:
(其中碳酸铜与硫酸铜是治疗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碳酸铜具有消毒灭菌以及收敛伤口的作用。
中药中另一味药材,绿青(石绿),同样也是以碱式碳酸铜为主要成分,常用于眼部及粘膜的消毒。
石绿还有个名称叫做孔雀石。
无独有偶,在古埃及孔雀石被研磨成粉末,不但作为颜料,同样也作为药物被涂抹在溃烂的伤口上用以消毒和收敛。
▲克娄巴特拉的眼影: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款药妆
有传闻说,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眼影便是孔雀石制成,不但美容还有消毒灭菌作用,可谓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款药妆。
而硫酸铜作为催吐用的西药,至今还在临床上被应用。同时,硫酸铜也被制成软膏用作皮肤黏膜的消毒与伤口的收敛。
▲硫酸铜锌软膏
为了取得更多更优质的铜锈,在钱币的选择上,古人也是煞费苦心。
“但取周景王时大泉五十及宝货,秦半两,汉荚钱、大小五铢,吴大泉五百、大钱当千,宋四铢、二铢,及梁四柱、北齐常平五铢之类,方可用。”(北宋·《本草衍义》)
▲《本草衍义》
其中“周景王时大泉五十及宝货”疑似衍脱,也就是古代抄书抄错了,景王始铸大钱,半两前货币均可称宝货是没错,但春秋战国哪来的大泉五十。
应为:自周景王始各类宝货(刀币布币圆钱等),秦半两(秦·半两钱),汉荚钱、大小五铢(汉·榆荚钱、西汉五铢钱、东汉五铢钱、鸡目五铢钱),大泉五十及宝货(莽汉·大泉五十、货泉、布泉等,应该没人壕到用金错刀入药吧),吴大泉五百、大钱当千(三国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宋四铢、二铢(刘宋·四铢钱、二铢钱),及梁四柱(南梁·四柱五铢钱),北齐常平五铢(北齐·常平五铢钱)之类,方可用。以上所列举的古钱币品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含铜量高而含铅量低。含铜量高则铜锈丰富,含铅量低则副作用少(铅有毒性)。
“古文钱,但得五百年之外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铸开元通宝,得轻重大小之中,尤为古今所重。”(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李时珍所谓“五百年之外”也不是说古币越旧越好,而是指钱币应选用宋以前的品种。
原因是随着唐代末期的战乱以及铜原料的日益紧缺,宋代钱币中的铅含量越来越高,甚至开始直接铸造铅钱。
▲唐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的合金组成大致为:铜60-80%,铅10-30%,锡5-15%。李时珍推崇开元通宝,处理含铜量高(其实也不是最高的),简便易得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元长得美呀!
对于熟悉古钱的朋友,估计会有一个疑惑,唐以前还有一种铸造得非常漂亮,且含铜量高的隋五铢钱,怎么没被收录进去?
▲隋五铢
仔细一想,隋五铢含锡量奇高,虽然漂亮,但它格外耐腐蚀,起锈起得也少。
为了更有效的获取钱币上的各类铜锈成分,古人采取了不同的炮制手法。
对于外用的硫酸铜与碳酸铜,最常见的手法是:磨。(玩古币的朋友都有经验,古币上的铜锈非常的结实,一般刮是刮不下来的)
“唇肿黑痛,痒不可忍︰四文大钱于石上磨猪脂汁涂之,不过数遍愈。”(南宋·《幼幼新书》)
《幼幼新书》作为宋代儿科之集大成作,为了儿童减少副作用,在古钱的选择上也是用尽心思。“四文大钱”指的应是三国时东吴大泉当千/大泉五百。在南宋时,估计是手头可以找到相对含铜量最高的古钱了。
(《晋书·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
用于催吐的话,磨出来的那点儿铜锈可就不够用了。
由于硫酸铜与碳酸铜不怎么溶于冷水,最便捷的手法还是水煮。
“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者。比轮钱一百五十七文,水一斗,煮取七升,服汁。须臾复以水五升,更煮一升,以水二升投中,合得三升,出钱饮汁,当吐毒出也。”(东晋·《肘后方》: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小便气淋︰比轮钱三百文。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唐·千金方)
无论中外,催吐、灌肠(通便)、放血都是古代医生急救的三板斧绝招。对于降压,排毒,调整神经免疫,增大腹压利尿方面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没正经药用的时候)。
来不及煮水了还有成药。
“误吞铁钱︰古文铜钱十个,白梅肉十个,淹过即烂,捣丸绿豆大。每服一丸,流水吞下,即吐出。”(北宋·《圣济录》)
不知鸡目五铢有没有铁钱,总不能吞折十的崇宁通宝吧。
铅,杀敌五百,自损一千
炼丹师/炼金术师作为药学先驱的结果就是:无论中外,古代铅汞之类的重金属被广泛地作为药物应用。
虽然古人在使用古钱时会尽量减少铅的摄入,但若要使用重金属铅治疗疾病,也会挑选特别的钱币品种。
“慢脾惊风,利痰奇效:用开元通宝钱背后上下有两月痕者,其色淡黑,颇小。以一个放铁匙上,炭火烧四围上下,各出珠子,取出候冷,倾入盏中,作一服,以南木香汤送下,或人参汤亦可。钱虽利痰,非胃家所好,须以木香佐之。”(南宋·《仁斋直指方》
而此处“背后上下有两月痕者,其色淡黑,颇小”的开元钱,诸位估计一眼就能判断出符合晚期开元的特征,而且很有可能是私铸。从一般历史发展规律看在国力较强,财源较好时,钱币含铜量高,国势削弱,财力不足时,钱币含铅量增加。
唐代晚期国力衰退明显(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便有用钱模夹铸制锡质母钱模的办法用于私铸铅质钱。
由于锡铅的熔点远比铜低,“炭火烧四围上下,各出珠子”,很可能就是灼烧钱币后融化出的锡与铅。
“唐开元钱烧之有水银出,可入药”(清·《本草拾遗》)
传闻开元钱含汞,估计也是因为看到了融出的锡铅而以讹传讹。
有时为了更好地疗效,还会将烧红的钱币投入醋中。(弱酸液体可以有效增加铅的溶出)
同时,为了减少催吐效果(催吐力太强的话,药吃下去立刻就吐,药物就吸收不了多少了),灼烧可以将铜锈中的硫酸铜与碳酸铜氧化为氧化铜。(玩古钱的估计都知道,烧一下是除锈最快捷的方法)
很多人对铅能息风化痰表示无法理解,被所谓的重镇安神说得云山雾绕。
简单说吧,所谓慢脾惊风,多是感染高热、脑血管意外等引起的昏迷抽搐、烦躁癫狂,人一旦昏迷,便常会引起吞咽问题,一口痰堵在喉咙口不上不下。
现在西医的办法是,抽搐烦躁用安定针镇静,分泌物用吸痰器吸出来。
古代既没有安定针,又没有吸痰器。
怎么办呢?用铅汞这种重金属!
一方面重金属可以损伤神经有镇静作用,一方面还有一定催吐作用,让病人把痰一起吐出来。
问题是铅即使能改善一时症状,却会引起铅中毒,病人最后还是一个死,说不定死得还更快。
真正是杀敌五百,自损一千。
铅有一定的抗病原体作用,类似国外水银治梅毒,古人还用铅剂治性病。
“以胡桃同嚼食二、三枚,能消便毒。便毒属肝,金伐木也。”(明·《本草纲目》)
你没有看错!嚼服!铜板嘎嘣脆!一嚼三两枚!李时珍还脑洞大开地表示,单嚼你是嚼不动滴,得配上核桃一起嚼。
为啥?
“同胡桃嚼即碎,相制也。”(说了等于白说,你信么?)
“便毒”指性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股沟溃烂,且不说铅剂能有多大抗感染效果,古人的牙口也太好了吧。
我看看战国秦半两,估计咬不动。
再看看汉五铢,估计也够呛。
开元通宝?瞧着特别的结实!
忽然想到,估计能嚼动的也就榆荚钱了吧。
(汉初,国力衰弱,经济萧条,民间私铸半两钱,钱体轻薄如榆钱,史称榆荚钱)
要说铅剂唯一稍微靠谱点的作用,也就外用治狐臭了。
“腋下狐臭︰古文钱十文,铁线串烧,醋淬十次,入麝香研末,调涂。”(《应急良方》)
铜,自然铜,古代临床动物实验
比起铜锈与铅,铜钱中的铜在古代临床上反而用得较少。
主要用于骨伤科疾病,炮制手法也与铅同。
“跌扑伤损︰半两钱五个(火醋淬四十九次),甜瓜子五钱,珍珠二钱。研末。每服一字,好酒调,随上下,食前后。”(《青囊》)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临床动物实验。
“交河黄俊生言,折伤接骨者,以开通元宝(即开元通宝)钱烧而醋淬,研为末,以酒服下,则铜末自结而为圈,周束折处,曾以折足鸡试之,果接续如故。及烹此鸡验其骨,铜束宛然。”(清·《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
传说铜有“(陈藏器云)能直入损处,焊入断骨”奇效,还真有人去试了。其实吧,这个用鸡做的临床试验由于缺乏对照组,非常不严谨。
很多人以为中医骨伤科用铜的频率很高,其实是被“自然铜”给迷惑了。
方药中的自然铜,其实是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主要成分是二硫化铁,含铜量极低。
自然铜:我是铁不是铜啊……
钱能通神,产妇之友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走进科学》节目。
“万历龙凤钱:妇人临产,置钱一枚手掌内,可催生。”(清·《本草纲目拾遗》)
“妇人手握此钱(周元通宝),可治难产。”(清·《因树屋书影》)
我特地找了枚古币试了下,看看会不会压到手掌上啥催产的穴位。
试过以后发现压的是劳宫穴,与催产不搭界。手上的合谷穴倒是催产,可惜在掌背。
至于周元通宝,柴荣所铸,为佛寺中的铜像销毁后铸成,故民间称之为罗汉钱,被脑补出无数神奇功效。(周世宗也是妙人,很有丹霞天然禅师劈木佛烧火取暖的意思)
会昌开元通宝:我也是毁佛像铸的,为啥我不能叫罗汉钱?o(≧口≦)o周元通宝:因为我长得美╮(╯▽╰)╭会昌开元通宝:混蛋(* ̄︿ ̄)康熙罗汉钱:我没用佛像铸,也叫罗汉钱(??????)??会昌开元通宝:掀桌(╯-)╯︵┻━┻
有的古币还能包生男孩。
“(南朝梁)布泉钱,径一寸,重四铢半,代谓之男钱,云妇人佩之即生男也。”(唐·《通典》)
▲此图为北周布泉,《通典》中布泉疑似南朝梁民间私铸
这里还有个诈骗案例。
“顺治初,湖南孝感县民多病虐,或于古钱中检开元通宝钱一文持之即愈。远近喧传,每文价值制钱一缗。”(清·《秋灯丛话》)
得了病,拿一枚开元通宝就能痊愈了……
哎哟呵~这脑瓜得开瓢华佗三连
我强烈怀疑,是无良钱币商人是在阴谋炒作。
文章来源:古泉园地作者:reynard
想第一时间获得钱币资讯,
请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yf/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