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事件

刘飞一种将评价前置的语文教学设计模式以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69081.html

一种将评价前置的语文教学设计模式

——以《赤壁赋》教学设计为例

刘飞

传统的语文教学设计往往是根据学情、教材编辑意图以及课标相关规定来设定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并依此运用相关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环节,最后可能进行教学反思与评价。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什么”和“怎样教”,也就是教学内容如何选择、确定与呈现的问题,而经常忽略“为什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即对教学设计背后理念认识的忽视。而最后的评价环节和教学反思(也是一种评价)往往由于各种原因直接将之省略,即使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列有此项,但往往也只是为了追求纸质教学设计形式的完整,并没有将之贯彻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针对“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病,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GrantWigginsJayMctighe)提出了一种“逆向设计模式(backwarddesignmode)”,这种设计模式主张在教学中先确定学习目标,而后确定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依此将上述过程细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二步:“制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第三步:“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将评价置于教学结束之后的设计模式,主要是为了“要求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得预期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教学与学习行为之间实现有机的关联,这也正是逆向设计要实现的目的”。无疑,这种教学设计范式不仅有利于整合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于一体,更有利于通过实时的评价来动态关照目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来抹平两者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实现与达成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设计评价方式并确保其与目标实现的一致?如何基于学习目标与实时评价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以及如何确认这些教学活动已经实现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程度?笔者下文主要将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一、目标表述与评价方式的联动一致

在设计评价方式并确保其与目标一致之前,需要先确认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设计是否恰当、合理与正确。对一种特定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设定,这是第一性的、首要的。如果说目标的设计本身就有问题,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准则的话,那么之后的评价设计乃至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说都是无意义或者说是无效的。那么如何进行目标设计并保证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可行性。此处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基于课标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思想。简单来说,就语文科教学而言,一篇既定的课文,其内容之多,意蕴之广,任何一位资深的教师都不可能穷尽文本中的可用来作为教学内容的有价值东西,那么根据这些有差异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又怎可能完全一致或全部恰当、合宜、正确呢?所以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我们应该有所凭借和标准去选择教学内容,从而预设适宜本班学生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国家颁定的用来规范语文教材编写、进行语文教学及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性、指导性文件,其主要涵盖三个元素——成就标准、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其中“‘成就标准’指的是每一个学生应当达成的基础学力或是基本能力、关键技能的目标规定;‘内容标准’指的是学生应当掌握哪些基本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成就标准’;‘机会标准’指的是旨在保障每一学生的‘学习权’而制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课程资源)分配规范,借以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卓越学习”。从这三个标准不难看出它可以成为我们广大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预设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凭借。

以高中必修古诗文《赤壁赋》为例,要明确教学目标进而将之合理地表述出来,定然众口不一,一百个教师可能会设置出一百多种教学目标。但若基于课程标准来设计的话,无疑会相对统一些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与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中通过分析“了解、理解、读懂、了解并梳理、诵读、背诵”等动词及其后面所带的内容标准,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该学习内容的学习特征、指向以及方法等,以此为基调来进行目标设定与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弱化当前语文教学的无序状态,增强课标的有效落实,消减课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

在学习目标设定恰当、合理有所保证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来设计学生的学习评价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关心和注重“教什么”和“如何教”或“怎样教”的问题,对“教得怎么样”,即实时评价的漠视显而易见。“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教学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评价质量与上课的质量一样,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发达国家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很重视和提倡“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并且有学者指出这个一体化意涵着两个层面:一是指“作为过程的评价”,即是评价有助教学这一意义上的一体化;二是“作为教学的评价”,这是指“评价即是教学”这一意义上的一体化。因而如果将评价蕴含于常态化课程与教学中,那么无疑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质效、教师教学质量的较大提升与改善。此外,“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就应是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可以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去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手段,考量相应的评价时机外,还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yf/101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