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三有”青龙精神为民谋利讲奉献敢于担当有作为攻坚克难有韧劲崇尚荣誉有活力侯村乡店子底村,一个仅有二百余人的小山村,在解放太原,尤其是在夺取风格梁,攻克牛驼寨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牺牲和贡献,被太原战役前线指挥部和后勤指挥部命名为“支前模范村”。年秋,徐向前率领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完成了对孤城太原的包围,太原战役即将打响。店子底村位于太原东山四大要塞之一的牛驼寨制高点的正背后,是攻克牛驼寨,打开太原门户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特殊。根据太原战役总前委的指示,太原战役前线指挥部和后勤指挥部在店子底村成立。年9月,独臂将军彭绍辉司令员率领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开进店子底。一时间,店子底村成为了解放太原最前沿的“大后方”,设立了粮站、柴草站、弹药库、被装库、军械站、转运站、物资库、医院等。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和川流不息的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都汇集在这个小山村。干涸的河道成了连接前后方的枢纽通道。从解放新区运来的粮食、柴草、门板、器材堆积如山。为了支援解放太原战役,店子底全村的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支前忙。村民们腾出窑洞、空出大炕,最大限度地满足前线部队和支前队的需要。村中大庙三十多间房屋作为解放军的粮站,堆满了白面、大米、猪肉、鸡蛋等支前粮食。村里组织起了前线运输队,全村36头毛驴昼夜不停为前线驮运武器弹药、粮草等物资,村里所有的年轻人全部投入支前战场,挖战壕、抬担架、送柴草、送军粮、送门板、做向导,有的还直接参加了风格梁和牛驼寨的战斗。青壮劳力都上前线了,老人和妇女们都主动参与支前工作,帮助部队烧水、做饭,为医院护理伤员。儿童们也组织起来跑前跑后送水送饭。部队柴草供应不足,村里人把自家的树砍了当柴烧,前线需要门板,全村家家户户卸门板送前线,老人们甚至把棺材都贡献了出来,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全村总共有16名青壮年牺牲,38人负伤。回忆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曾任村主任的孙天祥老人记忆犹新。那时候他才二十岁,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为解放军做向导,上战场抬担架、送云梯、救伤员,记不清有多少次是从炮火中死里逃生。当年担任支前工作队妇女队长的刘凤兰老人说起那段往事老泪纵横。她带领村里的妇女们争先恐后上前线,为前沿阵地送门板,两个人抬一块。为了不被敌人发现,都是夜间行进。村里的一位老母亲一个人护养着9个伤员,面对敌机轰炸,她用被子挡住窗户,用身体护住伤员,被后勤指挥部授予“英雄母亲”称号。一座屹立在烽火硝烟中的小山村;一场惊心动魄,彪炳史册的太原解放战役;一首可歌可泣、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支前”战歌;汇集成了一段永远也抹不去的红色记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sz/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