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铅中毒事件 > 识诊急性铅中毒 > 百年风度黄达枢ldquo温医儿科
当前位置: 铅中毒事件 > 识诊急性铅中毒 > 百年风度黄达枢ldquo温医儿科
黄达枢:“温医儿科之父”
人物名片
黄达枢(-),浙江台州人。儿科专家,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创始人、儿科系首任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年福州医学院医院工作。年考入浙江医学院,先后任儿科助教、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年从浙江医学院来温创建温州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在国内首次提出“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命名,同时拟定防治方案,带领团队在《中华儿科杂志》等发表7篇相关论文。该成果获得年浙江省科技大会二等奖。20世纪80年代初对婴幼儿啼哭肺功能进行研究,应用于JH-A型电子肺量计的设计研制中,克服了医界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主持儿科教研室与生化教研室合作首次从人初乳提取SIgA,并实施临床应用的研究,为治疗RSV肺炎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达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完成国家、省级课题1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15项以上。发表论文多篇。
年编著出版国内第一部有关围产新生儿的著作——《围产期新生儿学》,获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出20余名医学硕士,许多成为国内儿科界的翘楚,为温医儿科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60年前,28岁的杭州姑娘王瑞华怀抱4个月大的女儿,跟随丈夫黄达枢举家南迁。当辗转两天,一路颠簸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温州时,她发现自己原本非常充裕的母乳突然枯竭了……
60年后,88岁高龄的王瑞华老人在温州已四世同堂,安享天伦之乐。唯一的缺憾是当年把她“诓骗”到温州的那个人,已离她而去。
黄达枢——中国著名儿科专家、温医大儿科创始人、儿科系首任主任,年11月6日病逝于温州。
来到温州
提及60年前的那一幕,温婉的王瑞华老人微笑着陷入了回忆之中:到温州来,他还没有同我商量,就主动报名了。
年,浙江医学院筹备创建温州医学院,急需一批教职工赴温工作。从条件优越的省城到偏僻的温州,面临实际的工作、生活困难,很多人犹豫着拿不定主意。可儿童保健院医生黄达枢主动报名了。
那时黄达枢38岁,刚刚结婚一年多,女儿才4个月,仍在襁褓中。
黄达枢和妻子王瑞华是经亲戚朋友介绍认识的,谈了一年多的异地恋,积攒了一皮箱的两地书。
(图为黄达枢夫妇)
黄达枢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金清港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几位哥哥均从事医务工作,受其影响,立志医学事业。年从福州医学院毕业后,医院工作了一年多,年考入浙江医学院,任儿童保健院的主治医生。妻子王瑞华则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某地任助产士。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王瑞华回杭探亲。黄达枢特意请了假去火车站接姑娘。可姑娘并不知道小伙子要来接她,自管下了车回家了。王瑞华大姐是牵线人之一,当天即去告知妹妹回家的消息,问黄达枢什么时候有空来见见面。黄达枢忙不迭说,现在就去,现在就去,已经和单位请过假了。大姐好生奇怪:怎么已提前和单位请假了?黄达枢这才说已经去车站接过了,却扑了空。大姐忍不住笑了:人都不认识,怎么接站?黄达枢有点腼腆:我是带着照片去的。
黄达枢的老实诚恳赢得了姑娘的芳心。虽然小伙子家庭成分不太好,两人年龄相差有点大,但王瑞华认定:人好最好紧!
年除夕,在儿童保健院分配的大约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两个年轻人把各自的皮箱摆在了一起——这就结婚了。
婚后,妻子怀孕,调回杭州工作。单位也给换了个大点的房间,有20多平方米。两人很高兴,“打游击”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了。他们商量着添置了橱柜、桌椅、煤球炉等家居生活必需品,女儿的出生更是给小家增添了快乐和温馨。
不料刚刚步入正轨的生活,却被黄达枢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打乱了。
黄达枢幽默地劝导妻子的:温州好啊,海边,可以吃到很多美味的海鲜。
可王瑞华对海鲜并没有什么兴趣,让她最终同意随丈夫南迁的只是因为对他的爱和信任——一家人要在一起。
其实并没有太多商量、考虑的时间,两个人急忙卖掉了新买的家居用品,告别杭州的家人朋友,随浙江医学院第一批同事及家属,风尘仆仆来到了温州。
因为奔波劳顿,王瑞华遽然断奶了,无法再母乳喂养怀中的小婴儿。夫妻跑到温州最著名的商业街五马街,打算买个奶瓶给孩子喝牛奶。想不到,跑遍了五马街的杂货店,愣是没有售货员听懂普通话“奶瓶”到底是什么东西。
温州托儿所的环境、条件自然也是没法和杭州比,加上语言不通,王瑞华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不巧的是她和另两位同来的助产士的档案材料还被错送到了温州市卫生局(本应是温州地区卫生局),于是便被分配到市二医。等她们发现搞错了想要纠正时,市二医对三名省里来的专业人员当然坚决不舍得放。
“别的倒也没什么,就是离家远了点。”王瑞华她们只好接受现实,将错就错,在市二医工作到退休。
初到温州,一家住在大南门,房子约18平方米。两年后,二女儿出生。既要照顾孩子,又要三班倒的王瑞华忙得不可开交。说来有意思,孩子的父亲是有名的儿科医生,可孩子生病的时候,抱着孩子跑前跑后去看病拿药的还是母亲。
特别是“文革”开始后,保姆也不能请了。那会儿楼上楼下时不时就有人被抄家,人人自危。黄达枢和王瑞华对着珍藏了10多年的那箱两地书犯了愁,最后只能狠狠心一把火烧了。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那都是一段非常时期。夫妻在不同单位,常要下乡,好几天不能回家,完全顾不上孩子。等回家的时候一看,孩子像个流浪儿,头上长满虱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瑞华试探着问黄达枢:“我们回杭州吧!”
黄达枢却用他一贯平和的语调说:“温州不是蛮好嘛!”
创立儿科
温州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建立之初,只有黄达枢一个人独力支撑。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团结凝聚了一批儿科精英,逐步建立起严格的教师试讲制度、教学评估制度、教学观摩制度、小讲课制度和三级查房制度等。
临床、教学、科研,"三驾马车"都要拉着跑,黄达枢的忙碌可想而知。在妻子女儿眼中,黄达枢要么不在家,要么就是回到家里匆匆忙忙吃完饭后坐在桌前看书写作。
年,乐清等地突然爆发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病急且流行面广,成千上万的患儿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可临床治疗中却发现常规的药物根本不起作用。家长心急如焚,医生也觉束手无策。黄达枢下决心要一探究竟。他了解病情,采集样本,十天半个月也顾不上回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最后他分析认为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流行性喘憋性肺炎”的命名。同时拟定防治方案,较快地控制了病情。这一成功案例迅速在全国推广,黄达枢所带领的团队在《中华儿科杂志》等发表了7篇相关论文,解开了这道困扰儿科界的难题。年,国家卫生部肯定了该病的命名及防治方案,成果获得年浙江省科技大会二等奖。
“文革”之后的黄达枢,虽已年过半百,但多年积蓄的能量开始发力,他如一株沉着苍劲的大树焕发出勃勃生机。
年,温医儿科系诞生并面向全国招生,黄达枢成为首任系主任。
年,温医儿科入选医学院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黄达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后共培养了20余名医学硕士。如今他们中多数已成为国内外医疗卫生领域的翘楚。75岁的张正霞教授是黄达枢最早一批的研究生,如今仍然工作在医疗一线为儿童解除病痛,他始终记得老师挂在嘴边的几句话:要追求光明和真实,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惰性,搞科研要有一股子劲!
年黄达枢带领团队创建小儿呼吸免疫研究室,在婴幼儿肺功能检测、小儿肺炎的治疗、哮喘免疫机理及诊疗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是儿科诊疗中难以突破的瓶颈,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对婴幼儿啼哭肺功能进行研究,并与物理教研室合作设计研制JH—A型电子肺量计,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发表论文6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与生化教研室合作首次从人初乳提取SIgA,并实施临床应用的研究,在治疗小儿肺炎方面有显著疗效,为治疗RSV肺炎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该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他先后完成国家、省级课题1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15项以上。
黄达枢教授、陈式苏教授、张正霞教授
在研究小儿DF-I型电子肺量计
年黄达枢编著出版了《围产期新生儿学》一书。这本国内第一部有关围产新生儿的著作,是他在逼仄的18平方米的家中,多年笔耕的收获。他白天主持医疗和教学工作,晚上则奋笔疾书,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校稿、修改和清样等都靠他一人手工书写完成。特别是盛夏之夜,他大汗淋漓熬夜写书到深夜的情景,成了家人心底难忘的记忆。这本书出版后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恰逢黄达枢和同事们扎根温州30周年之际,温医院医院的牌子,突出儿科的诊疗优势和专业强项。
从最初一个人支撑的儿科教研室,到一所辐射浙医院,黄达枢觉得,不论自己于其中付出了多少心力,都是值得的!
年,年逾古稀仍工作在医疗一线的黄达枢,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此后,温医附二院的儿科诊疗始终几年一个台阶地跃进式发展:
年,建立“浙江省小儿呼吸疾病诊疗研究中心”;
年,小儿呼吸科被列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
年,小儿呼吸科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师生情深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达枢教授以他丰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了众多学生,培养出了海南省省长、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沈晓明,上海交通大医院院长孙锟,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新生儿科专家林锦,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儿科门诊部主任赵伟,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小儿呼吸组的学科带头人李昌崇,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儿童睡眠医学创新学科带头人蔡晓红等20多位儿科领域的医学人才。
现任海南省省长的沈晓明是黄达枢届的研究生。在他的记忆中,黄教授始终是一张“弥勒菩萨”般的笑脸,敦厚而慈祥。“在与他密切相处的三年多时间里,我甚至没有见到他生过气、动过怒。”
温医大儿科研究室原副主任、医院儿科教授张正霞追忆道:“黄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查房认真仔细,病例讨论一丝不苟,对每一病例都亲自询问病史,亲临体格检查,详尽掌握各种检测报告,而且他还特别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正确性,给同道树立了科学分析、严谨治学、关怀病人和务实求是的典范;黄老还常常教导大家,要想家属所想、急患儿所急,特别是儿科医生,要做到腿勤、手勤、口勤,及时为患儿解难排忧。”
附二医儿科主任医师罗运春教授初次见到这位“个子不高,有点胖,走路有点慢”的黄达枢教授时,是去参加研究生面试,黄老师脸上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很快缓解了他紧张的心情,让他觉得“有慈父般的亲切感”。
罗运春正是在黄达枢专著《围产期新生儿学》的引导下,决心走儿科之路,报考了黄教授的研究生。“30年前,我从浙江大学医学部(浙江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医院工作,有机会阅读到了当时儿科界很有影响力的专著《围产期新生儿学》,该书是‘文革’结束后为数不多的儿科学专著,引起了我学习儿科的浓厚兴趣。”
他至今记得黄达枢上课的情景:黄老上课非常认真,投影用的胶片都是他亲笔书写,规范清楚,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常常引用国内外最新相关动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记得当时为给我们讲解支气管纤毛上皮微结构时,搜集了很多的图片和资料供我们讨论和学习。
喻兰萍也是黄达枢的硕士研究生,她后来出国继续深造,拿到了美国医学博士学位(MD)。本可以选其它专业做住院医生,但她坚定地说不会改专业,最爱的还是儿科。“因为恩师对儿科事业的关爱、关心儿童健康,深深地影响着我。”如今喻兰萍在美国已拥有自己的儿科医学、诊疗中心。
儿科被人戏称为“哑科”,由于诊疗对象的特殊性,孩子未必能表达清楚病情,医生诊断困难,医学界因此有一句行话“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孩”。然而,黄达枢却对小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黄达枢的研究生、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带头人李昌崇回忆说:“他是真心喜欢孩子,也深深地被儿科博大精深的学问所吸引。我在儿科门诊时,经常用很多愉悦的方法减轻小孩子的就医恐惧感,很多人以为是我自创的,其实不少都是师承黄老的。”
沈晓明从政前在儿童保健学领域成绩卓著,是中国儿童环境医学、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他有关儿童铅中毒的研究推动了我国汽油无铅化的进程,他有关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研究使“十聋九哑”成为历史,曾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追溯研究之路的启蒙,他说黄教授教会了自己两个本领。
一是新生儿肺功能的测量技术。当时,对人体进行肺功能的测量已有多种仪器可以实现,但无论采用什么仪器,都需要受试者的配合,即最大限度地深吸气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这对成人来说经过一两次训练后即能顺利完成,但对刚刚生下来的“不听使唤”的新生儿来说无疑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时,即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新生儿呼吸功能的研究也很少。
黄达枢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新生儿在啼哭时的动作大致相当于“最大限度的深吸气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因此只要拍打孩子的足底使其啼哭,即可完成一次肺功能的测试,哭得越凶,测得越准。这就是新生儿啼哭肺功能测试技术。“我的一位师兄和我先后以此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论文评议和答辩小组的专家教授无不拍案叫绝。”
二是如何通过观察孩子在候诊室中的情况,以在正式诊察之前对患儿的病情有初步的了解。“黄老师教导我,看病并不是从病人坐在对面的那一刻才开始的,当一个好的儿科医生,要时时观察、处处留意,发现病史和望、触、叩、听之外的有用信息,因为与成人相比,孩子的病情变化更快。”
但凡黄达枢出门诊,慕名而来的家长总是带着孩子早早等在诊室外面的走廊上。黄达枢换好白大褂后并不是直接进诊室,而是带着年轻医生、学生在走廊里走上一圈。他不时摸摸这个小家伙的脸蛋,拍拍那个孩子的肩膀,立马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迅速获得了家长的信任。他边走边对大家说,两种孩子要特别注意,一种是极度哭吵的,另一种是特别安静的,这两种孩子可能得的是急病、重病,要让他们“插队”,安排他们优先就诊,以免贻误时机;如果发现有呼吸时鼻翼扇动且脸色苍白的,要马上请护士安排吸氧并直接去急诊室;而对于那些打哈欠、伸懒腰的小家伙,可放心地将他们留到最后,他们不会有大碍。他五分钟一圈走下来,对要看的病人已经了然于心了。
30多年后,沈晓明依然深有感触:“黄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他传授给我的不仅仅是临床经验,更是医学的人文精神。”
年,黄达枢一家搬进了学院路温医宿舍,62平方米的新家和已经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相比,真有天壤之别。这里成了黄达枢一对一指导研究生的课堂,他常常把学生叫来当面解疑答惑,审阅、修改他们的每一篇论文,从文章结构到标点符号,每个细节都不肯马虎。这里还是学生们温暖的“家”。黄达枢经常吩咐妻子:学生今天来吃饭。至于为什么来吃饭,王瑞华从来不问,她只是赶忙去多买些鱼肉蔬菜带回家。但学生们心里很清楚,老师又在家里开小灶,给他们改善伙食了。特别是每逢过年,他总要招呼科室里那些家在外地的年轻人、研究生来家里吃年夜饭。10来人围成一桌,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忘却想家的孤独。
心地纯良、性情温和的黄达枢总是想尽办法帮助每个遇到难处的学生。有一天,他回到家里就问妻子:家里的美金放在哪里?原来学生赵伟要出国留学了,经济不宽裕,他打算把自己论文获奖得的美元都送给赵伟。
他惦记着学生,学生也惦记着他。黄达枢晚年身患多种疾病,病卧在床,在温州的学生们常来探望自不必说了,政务繁忙的沈晓明还坚持每年特意赶到温州,远在美国的赵伟来温访学期间无论多忙碌,也一定要去探望恩师。
黄达枢逝世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正是年11月6日的早晨。看着手机里的信息:“黄主任今天上午10:30去世”,喻兰萍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因照料还在读书的孩子,她三四年没能回国探望恩师,谁料这竟成为一生的遗憾。
“喻兰萍呢,她怎么没有回来?”每次同学聚会时,黄老师都会亲切地询问。喻兰萍觉得,那带着温岭口音的问话成了这世间最动听的声音……
黄达枢教授的个人档案专题展
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sz/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