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事件

古代人对化妆有多看重为了美白不怕铅中毒,


[早期精彩节目回顾]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田洋

节目编辑:张欣哲程涵

小剧场配音:郭炜海燕

说起化妆品,早在汉代,女孩子们就喜欢用了。别的咱不说,就说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里吧,那一层曾摆的化妆品,真不输给现在爱打扮的女同胞!

双层九子漆奁,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

咱就从上往下说吧,第一层是画眉毛的眉笔。眉笔在古代又名“黛”,据文献记载,侍奉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就喜欢用黛为自己的夫人画眉。当时长安地区的女子最喜欢用眉笔画出宽宽的眉毛。

张敞为妻子画眉,被看做是夫妻之间恩爱的表现。

到了唐代,改成流行画蛾须眉,就是那种很细的眉毛。那这眉笔是用什么做的呢?画眉用的黑色颜料叫做眉墨,现在的眉墨是直接涂在眉毛上,古人则会把原装的眉毛剃掉、再画上去一对。便宜的眉墨是用灯芯燃烧后放出的煤烟粉末制作的,高级的眉墨和一种蔬菜有关。这种蔬菜就是茭白!把茭白切开后,有时能看到里面黑色的粉末,也就是菰黑粉菌的孢子,人们把这种粉末精心收集起来就可以用来画眉毛了,这也算是最原始、最天然,也是最难制作的眉粉了。

唐代女子眉式

说完眉粉,咱再说说往脸上擦的白粉。这个制作工艺也挺费劲,首先,要把当年上好的新米泡在水里,十天半个月之后,这米都发酸了,再把米捞出来,用石磨磨成极细的米浆。然后把米浆放置一旁,等到水跟米浆分开,将水滗bì出倒掉,最后等剩下的水分蒸发。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

甄嬛传里,淳贵人她们摆弄的正是由米粉等物质制作成的妆粉

除了用米粉,在咱们的邻国日本还有一种用氯化亚汞制作的粉,因为主要产地在伊势国,所以也叫伊势白粉,是把水银、食盐、红土、水混合后放进铁釜中,盖上一个泥碗一样的盖子,在℃的高温下加热四小时,之后就可以在盖子上取得白色的轻粉了。这伊势之所以能成为轻粉产地,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出产辰砂的矿山,辰砂可以用于提炼水银,经过多年开采,到了江户时代,这个矿山也被挖得差不多了,伊势白粉的价格也因此越来越高。于是有毒有害的铅白粉就代替伊势白粉,出现在了各家姑娘的梳妆台上。虽说铅白粉的美白效果很好,但是会引起严重的铅中毒,孕产妇用了甚至还会影响下一代。后来,有些店家在铅粉里加入了用紫茉莉胚乳做成的粉末加以调和,减轻毒性。在《红楼梦》里面,也有紫茉莉粉的描写,可见这种紫茉莉粉至少在清朝,已经是很普遍的化妆品了。

每天涂铅白粉的日本歌舞伎演员,曾是铅中毒的重灾区。

刚才说的那些定妆粉,虽然制作工艺也挺复杂的,可是说起来都比不上女皇武则天的宫廷秘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新唐书》上说她虽然年纪很大,但是由于会保养,周遭的人都不觉得她衰老。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尝试,女皇的美容秘方后来收录在了唐代官府组织编写的药典《新修本草》上,不久又流传到民间,成为公开的秘密。那女皇的不牢秘方是什么呢?

刘晓庆饰演的武则天,完美验证了武则天的驻颜有术。

首先,在五月初五采益母草的全草,晒干后捣成细粉,然后加入面粉和水,调好后,捏成如鸡蛋大的药团,再晒干。用黄泥做1个炉子,四周开窍,上下放木炭,药团放在中间。大火烧1顿饭的时间后,改用文火再烧1昼夜,取出后凉透,细细研磨过筛,再放入干燥的瓷皿中。用的时候加十分之一的滑石粉、百分之一的胭脂,调匀,研细,在沐浴或洗脸洗手时,就用这种药末擦洗。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做“神仙玉女粉”。据说太平公主每年都让人在农历三月初三采桃花阴干、研为细末,七月初七加上鸡血调和,用以涂面擦身,可以使皮肤洁白如雪,光滑柔润。

武则天的长寿秘诀,揭秘“神仙玉女粉”秘方。视频来自腾讯视频生活频道

花儿除了可以做护肤品,还能做胭脂。古人会挑新鲜纯正的玫瑰花瓣,反复研磨成花瓣糊糊,用绢纱滤去杂质后,再选取醇厚的红色液汁,与米粉混合,晾干之后就成了胭脂粉;还有的用金箔纸浸染成小薄片,轻巧便携,一次一枚,称为“金花烟支”。汉代霍去病攻下焉支山后,匈奴人哭丧着脸说“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为什么这么说啊?因为当时焉支山是红花的主要产地,所以这种红花做成的红色化妆品就被叫做“焉支”。

将胭脂与粉进行调和

这红花除了做胭脂,还能做口红,公元五世纪前后,这种技术从中国传到了日本,成为了横扫东瀛的高端奢侈品。为什么是奢侈品呢?其实制作它的步骤不算复杂,但是成品率非常低,一千克的鲜红花,才能提取出3克红色素。所以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流传着“金一钱,红一钱”的说法。不过昂贵自然有昂贵的道理,这种红色素涂在嘴唇上,干燥以后,嘴唇会呈现一种金属的光泽,朱红中透着闪亮,别有一种韵味。也难怪这种高级口红会成为贵族热衷的化妆品呢。不过普通人家的姑娘也有自己的办法,她们先把墨水涂在嘴唇上,然后再涂上普通的胭脂,也能呈现一种金属的光泽,不过估计这味道……呵呵,恐怕够呛啊。

江户时代《风俗三十二相》浮世绘中的女性妆容

要说这假发,可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最著名的就要算是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的假发了。除了她的陪葬品和美丽的面容,这位年逾五十的轪dài侯夫人,出土时头上还梳着盘髻,其中有一半都是假发。她的盘髻前面呈黑黄色的是真发,后半部分则是黑色的假发。而且,在她陪葬的梳妆盒内,还有一束备用的假发。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假发就已经成为当时女子装扮自己的饰物,而且在当时,假发盘得越高就越时尚,您想想,那会儿的仕女图里面每位女子,不都有高高的发髻么?

辛追夫人复原蜡像

不过,按封建礼制的规定,这假发可不是买到家里就随便戴的,尤其是像辛追这样的贵族女子,使用假发必须分场合。辛追的假发是和真发混编在一起的,这种编法还有个专属名词,叫做“次”,据说只有拜见君王时才能如此装扮。

除此之外,《左传》还记载了一件与假发有关的故事:话说在公元前年,卫庄公携妻妾在城墙上玩耍,看见城外一位女子天生一头秀发,于是心生歹念,居然派人将那女子的头发强行剪下来,为自己的爱妃做了一个假发。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卫庄公仓皇出逃,从城上滚下去摔断了大腿,一瘸一拐往外逃。嘿,不是冤家不碰头,他恰好撞上了那位女子的丈夫,结果被他一刀结果了性命。

汉代女子堕马髻发式和髻发簪花

到了汉代,假发在贵族间已经非常流行。当然,那时候的假发还是用真正的头发制作的。由于假发需求量很大,又有人像卫庄公一样,动起了别人的主意。公元前46年,当时的珠崖郡,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企图脱离朝廷管辖,闹得轰轰烈烈。怎么回事呢?就是因为头发!原来,当时的地方官见当地妇女头发亮丽,发质很好,竟然下令让女子们将自己的头发剪掉做成假发,供贵族使用!这可了不得啊,当时的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随便剪掉头发那和要你的命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当地民众强烈反抗。可是为了头发,当地官员甚至开始残杀百姓,最终,反抗越来越激烈,西汉从此失去了珠崖郡。您听听,为了假发造成国土丧失,这种事情恐怕真是空前绝后了。

到了北齐,有人觉得这假发戴着也方便,清洗也方便,干脆,把头发剃了直接戴假发得了!这场变革先是由宫廷而起,《晋书·五行志》说,当时的公主妇女都要戴上假发。戴假发的人多,这头发也就供不应求了,很多家境贫困的姑娘,为了贴补家用,干脆主动剪掉自己的长发来卖钱,也能得到一笔不错的收入。那时候卖掉自己的头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史书记载的关于假发的故事也特别多。

“截发筵宾”雕塑,讲述的是陶侃母亲湛氏剪下头发换来米菜油盐招待儿子好友的故事

《晋书·陶侃母湛夫人传》说,陶侃年轻时,朋友遇到风雪到家中借宿,陶侃家境贫寒、没有能力待客,但是陶侃的母亲并没有将客人轰走,而是偷偷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卖给邻居做成假发,才换来了钱招待客人。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太尉参军刘穆之少年贫穷,却爱好吃喝,他经常到大舅子家蹭饭,所以往往要看人家的眼色。他老婆江氏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把自己心爱的一头秀发剪下来卖掉,以此买来酒饭给娘家的兄弟,让他们能够招待自己的丈夫。南北朝时期的齐朝,一个叫做刘彪的人对母亲不孝,甚至在母亲死后不去埋葬,后来还是一位热心的女子看不下去了,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去卖了五百钱买了棺材,让老人下葬。明朝的著名戏剧《琵琶记》也有这样的情节,说书生蔡伯喈jiē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后隐瞒自己的已有家室的背景,入赘相府做了乘龙快婿。他这边花天酒地,可是在他的家乡却遭遇饥年,父母也全都病饿而亡。他的妻子赵五娘为安葬公婆被迫卖掉头发,然后一路弹琵琶乞讨进京寻找丈夫。在她卖发时,还有一段唱词来表现她剪掉头发的痛苦。

雍正带着卷曲的假发,还拿起三叉戟

假发历经了唐宋元明几代的发展,到了清朝,假发已然发展成为了美容业的重要支柱。当时的京城有专门制作和销售假发的作坊和店铺,清初的扬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懒梳头、双飞燕、倒枕、八面观音等假发样式。而且当时的妇女还流行戴各种颜色的假发!随着假发买卖的盛行,假发也不再是贵族的专属。清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写范进之妻胡氏常戴银丝假发,如果遇到白事,她们甚至会戴上白色的假发。清朝中叶,随着商贸的往来,西方人又把西方的假发带到了中国,就连雍正皇帝也曾佩戴过西式的假发。可见,假发已经成为了当时非常普遍的装饰品。

编辑:高智雅

素材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jz/57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