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事件

诊断学基础丨消瘦抽搐与惊厥


消瘦

消瘦: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体重低于正常低限的一种状态。目前国内外多采取体重指数(BMI)判定消瘦,BMI18.5kg/m2为消瘦。(BMI=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伴随症状

伴吞咽困难

见于口、咽及食管疾病

伴上腹部不适、疼痛

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及胆囊、胰腺等疾病

伴下腹部不适、疼痛

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及肿瘤等

伴上腹痛、呕血

见于溃疡病、胃癌等

伴黄疸

见于肝、胆、胰等疾病

伴腹泻

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肠结核、短肠综合征、倾倒综合征及乳糖酶缺乏症等

伴便血

见于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胃癌等

伴咯血

见于肺结核、肺癌等

伴发热

见于慢性感染、肺结核及肿瘤等

伴多尿、多饮、多食

见于糖尿病

伴畏寒多汗、心悸、震颤多动

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伴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低血压

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伴情绪低落、自卑、食欲不振

见于抑郁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种原因使机体摄入营养物质减少或机体对营养物质消耗增加,形成负氮平衡而引起消瘦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营养物质指糖类、蛋白质、脂肪,各种原因引起摄入不足均可导致消瘦

吞咽困难

口腔疾病:如口腔炎、咽后壁脓肿、急性扁桃体炎、舌癌等;食管、贲门疾病:如食管癌、贲门癌及食管损伤等;神经肌肉疾病:如延髓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等

进食减少

神经精神疾病:如神经性厌食,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淀粉样变、胰腺炎、胆囊炎、肝硬化、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等;呼吸系统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循环系统疾病: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肾脏疾病:见于慢性肾衰;慢性感染性疾病:见于慢性重症感染。

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

胃源性:胃部疾病引起。见于重症胃炎、溃疡、胃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胃泌素瘤、皮革胃等。

肠源性:各种肠道疾病及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蔗糖酶缺乏症、短肠综合征等。

肝源性: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胰源性: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大部切除术后及胰瘘等。

胆源性:见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癌、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障碍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胆管癌等。

营养物质利用障碍

糖尿病人,糖被机体吸收后,因胰岛素缺乏,不能被机体利用,糖从尿中排除而引起消瘦。

营养物质消耗增加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等。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病、肿瘤及某些慢性感染等。

大面积烧伤:因有大量血浆从创面渗出,发生负氮平衡而致消瘦。

高热:体温升高1度,营养物质代谢率提高13%,加之病人食欲不佳,持续高热,可使体重显著下降。

减肥

主动限制饮食,加大运动量,服用减肥药物抑制食欲、减少吸收、促使排泄,使体重减轻而消瘦

体质性消瘦

个别人生来消瘦,无任何疾病征象,可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以体重减轻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不同病因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疾病

包括口腔、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各种疾病,除每种疾病的特异性表现外,一般均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神经性厌食、延髓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等,可表现为厌食、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伴畏热多汗、性情急躁、震颤多动、心悸、突眼、甲状腺肿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可伴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乏力、低血压、厌食腹泻等。

希恩综合征:见于生育期妇女,因产后大出血致腺垂体缺血坏死而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可有消瘦、性功能减退、闭经、厌食、恶心呕吐、毛发脱落等表现。

1型糖尿病:可有多尿、多饮、多食、消瘦。

慢性消耗性疾病

结核病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咯血等。

肿瘤可有各种肿瘤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慢性感染可因不同的感染疾病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神经性疾病

如抑郁症病人可有情绪低落、自卑、无自信心、思维缓慢、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症状

抽搐与惊厥

抽搐与惊厥均属于不随意运动。

抽搐:全身或局部成群的骨骼肌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

当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时,称为惊厥。其表现的抽搐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或不伴意识丧失。

惊厥概念与癫痫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点。癫痫大发作与惊厥概念相同,而癫痫小发作则不应称为惊厥。

伴随症状

伴发热

多见于小儿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胃肠功能紊乱、重度失水等。但须注意,惊厥也可引起发热

伴血压增高

见于高血压、肾炎、子痫、铅中毒等

伴脑膜刺激征

见于脑膜炎、脑膜脑炎、假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伴瞳孔扩大与舌咬伤

见于癫痫大发作

伴剧烈头痛

见于高血压、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伴意识丧失

见于癫痫大发作、重症颅脑疾病等

病因

特发性:常由先天性脑部不稳定状态所致

症状性:

脑部疾病

感染: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结核瘤、脑灰质炎等

外伤:如产伤、颅脑外伤等

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脑转移瘤等

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缺氧等

寄生虫病:如脑型疟疾、脑血吸虫病、脑棘球蚴病、脑囊虫病等

其他:先天性脑发育障碍;原因未明的大脑变性,如结节性硬化、播散性硬化、核黄疸等

全身性疾病

感染:如急性胃肠炎、中毒性菌痢、链球菌败血症、中耳炎、百日咳、狂犬病、破伤风等。小儿高热惊厥主要由急性感染所致

中毒:内源性,如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外源性,如酒精、苯、铅、砷、汞、氯喹、阿托品、樟脑、白果、有机磷中毒等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或Adams-Stokes综合征等

代谢障碍:如低血糖、低钙及低镁血症、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子痫、维生素B6缺乏等。低血钙可表现为典型的手足搐搦症

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炎等

其他:如突然撤停安眠药、抗癫痫药,还可见于热射病、溺水、窒息、触电等

神经官能症

如:癔症性抽搐和惊厥

小儿惊厥(部分为特发性,部分因脑损害引起),高热惊厥多见于小儿。

发生机制

尚未完全明了,认为可能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这种病理性放电主要是神经元膜电位不稳定引起,并与多种因素相关,可由代谢、营养、脑皮质肿物或瘢痕等激发,与遗传、免疫、内分泌、微量元素、精神因素等有关。

大脑功能障碍

如癫痫大发作等

非大脑功能障碍

如破伤风、士的宁中毒、低钙血症抽搐等

临床表现

全身性抽搐

以全身骨骼肌痉挛为主要表现,多伴意识障碍

癫痫大发作

表现为病人突然意识模糊或丧失,全身强直、呼吸暂停,继而四肢发作性阵挛性抽搐,呼吸不规则,大小便失禁、发绀,发作约半分钟自行停止,也可反复发作或呈持续状态。发作时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如为肌阵挛性,一般只是意识障碍。由破伤风引起者为持续性强直性痉挛,伴肌肉剧烈的疼痛。

癔症性发作

发作前常有一定的诱因,如生气、情绪激动或各种不良刺激,发作样式不固定,时间较长,没有舌咬伤和大小便失控

局限性抽搐

以身体某一局部连续性肌肉收缩为主要表现,大多见于口角、眼睑、手足等。而手足搐搦症则表现为间歇性双侧强直性肌痉挛,以上肢手部最典型,呈“助产士手”表现

天韵德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jz/45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