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事件

医院检验科电子期刊middo


第1期:血常规解读本期供稿:卞莹莹本期编辑:石永林本期审核:李军一、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

男性(4.3~5.8)×10^12/L;

女性(3.8~5.1)×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增高

1.生理性增高,如高山地区的居民:高海拔地区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新生儿在宫内生理性缺氧状态,代偿性增多;精神紧张、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尿崩症等。

3.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

4.某些肿瘤:如肾癌,肾上腺肿瘤,肝细胞癌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

5.药物因素: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减低

1、生理性减低,如三个月到十五岁的人群,生长发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孕妇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

2、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

3、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4、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5、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

6、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二、血红蛋白浓度

正常值:

男性~/L

女性~g/L

新生儿-g/L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增高

1、生理性增多:同红细胞计数。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低

1、生理性减少,同红细胞计数。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3、(1)造血物质缺乏:如缺铁性贫血(铁缺乏)、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3)其他:感染性及炎症性贫血,慢性肾病所致贫血,铅中毒,癌症性贫血等。

4、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异常,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

5、红细胞丢失(失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

三、白细胞计数

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增高

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减低

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5%(0.04~0.5)×10^9/L,

分叶核50%~70%(2~7)×10^9/L,

嗜酸粒细胞:0.4%~8.0%(0.02~0.52)×10^9/L;

嗜碱粒细胞:0%~1%(0~0.06)×10^9/L;

淋巴细胞:20%~50%(1.1~3.4)×10^9/L;

单核细胞:3%~10%(0.1~0.6)×10^9/L。

注:前面是分类百分占比,后面是绝对值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嗜碱粒细胞: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五、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

(~)×10^9/L

生理变异:健康人的血小板数比较稳定,在一日之间没有大的变动,亦无性别与年龄明显差别,有些妇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经期)轻度下降。

减低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胶原性疾患,脾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骨髓转移引起骨髓纤维化时可继发血小板减少。

2、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粟粒结核等。

增高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有溶骨性变化时)。

2、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能呈现一过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

3、血小板减少时必须防止出血。血小板显著增多时,必须警惕血栓发生;但血小板增多亦可出血,因血小板质量差。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正常值:

成人0.5%~1.5%,绝对值(24~84)×/L;

新生儿2.0%~6.0%,绝对值(~)×/L。

增高

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恶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有效时。

减低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七、红细胞压积

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正常值: 

男性:0.40~0.50(40~50vol%)

女性:0.37~0.48(37~48vol%)

新生儿:0.49~0.60(49~60vol%)

增大

1、严重脱水(大量呕吐、腹泻、失水等)。

2、大面积烧伤。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4、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脏病等)。

减小

1.贫血或妊娠稀血症。

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3.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

4.妊高症。

八、平均红细胞体积

指人体单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值80~fl

增高

1.生理性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2.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吸收不良,如胃切除术后等;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

减低

1.生理性较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2.病理性改变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九、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正常值:27~34pg

新生儿:23-30pg(1.5-2.0fmol)

减低:

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增高

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正常值:

MCHC:32~36%(~g/L)

增高

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减低

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十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

正常值:

(小于15%),

RDW-CV:11.9%~14.5%。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见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铁性贫血的特征,

缺血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均可见MCV下降,但前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而后者RDW正常,有助于鉴别

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碍性贫血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无变化。









































在家咋治白颠疯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ff/31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