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吻病!老生常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人不知道,或者不以为意,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前阵子,圈里就疯转了一个澳洲妈妈把自己的孩子亲成了脑瘫的悲剧。事情是这样子的:
来自珀斯的Helen生下宝宝Bonnie之后,爱不释手,母爱力爆棚的她整天都要对宝贝亲个不停。可是,在宝贝6个月大的时候,耳朵上突然长出一个小包,随后不久便开始溃烂!流脓!医院就诊,却被误诊为简单的皮肤感染,用药之后效果并不理想。
随后,宝贝突然开始痉挛,这个时候医生才问出这个问题:家里是不是有人患了口唇疱疹?!嗯是的!宝贝已经感染这个病毒了!患上口唇疱疹的婴儿,免疫系统会急剧减弱,并且还会起水泡、发烧,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宝宝的生命!
这个可怜的宝贝,由于之前并没有被确诊出口唇疱疹,病情被延误,这次送院救治后活了下来,但还是留下了可怕的后遗症——右脑偏瘫。什么意思呢?宝贝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随后等待她的是漫长的康复过程,每天,她的头上都会被插满各种各样的电击,以修复被口唇疱疹创伤的大脑……
泪目了……
这是最近的一个案例,但绝不是唯一的一个,此前的新闻对亲吻病的报道并不少见。
?比如,据年4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刚出生两周左右的麦考密克(KaidenMcCormick)孩子在被父亲亲吻后感染疱疹病毒,在医院接受生命维持器械长达六周的治疗无效后,终因多个器官停止工作而夭折。
?比如,年的时候,一位爷爷出于疼爱亲了孙子,却导致孙子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致死的原因是爷爷下巴长了一个小小的脓包。
?比如,年11月初,武汉的梅女士2岁的女儿被朋友亲了一下,当天晚上发起高烧,眼裂变小,并且嘴巴变歪,面部表情突然瘫痪。梅女士赶紧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发现,宝宝得了“亲吻病”。
那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学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亲吻病”主要因亲密接触,如:接吻、分享食物或咳嗽而传染。EB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EB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的一种,95%以上为成人体内都有携带,这种病毒平时就潜伏在唾液腺中,只不过因为成年人免疫力比较强,可以和这种病毒和平共处不发病罢了,但是对免疫力低弱的小宝宝来说,可能随着亲吻就中招了!
据统计,3到5岁的儿童中,高达八成以上都感染过疱疹病毒,但是大多数孩子都是隐性感染,少数孩子表现为发烧、喉咙痛(有时严重)、食欲丧失、疲倦、淋巴腺肿大,通常位于颈部、腋下或鼠蹊部、脾脏肿大、肝脏肿大、黄疸,黄皮肤黄眼睛(有时)、头痛、普遍性全身疼痛,严重可致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并导致死亡。
所以,不要亲!吻!孩!子!
那爸妈们要怎么做?
1、善于拒绝他人对孩子的亲吻要求
绝对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纵容这种行为,不要心存侥幸。学会礼貌地帮助孩子拒绝别人的亲吻吧,或者收藏了这篇文章,随手转发给他们看吧。
2、杜绝嘴对嘴
大人口中有几百种细菌,通过亲吻可传染的超过种,幼儿抵抗力低,如果被传染细菌就容易生病。如果要亲,额头轻轻碰一下就可以了。
3、拒绝喂食大人咀嚼过的食物
这和嘴对嘴亲吻的道理是一样的,甚至可能更严重,出事的情况新闻一搜一大把。
4、不要亲面部三角区
这个区域血管丰富,不少血管直接通向大脑,一旦损伤感染,就极有可能把细菌和毒素传到大脑,引起其他疾病。
5、不要亲小宝宝的手
莲藕一样的小手也真的是非常可爱。可是宝宝爱吃手呀!你亲完他的小手之后,他马上放到自己嘴巴里,所以,这个动作也要不得。
6、不要浓妆艳抹
不少化妆品含有铅、汞等化学物质,且含有雌性激素,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慢性铅中毒等病症。美国就曾报道过婴儿因与母亲脸贴脸,宝宝误舔食了母亲脸上的粉脂,而发生铅中毒的病例。
7、有这些疾病不要亲吻宝宝
当大人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眼结膜炎、皮肤病、口腔疾病、肠胃疾病、流行性肝炎或者携带具传染性的肝炎病毒等情况时,不要亲吻宝宝。因为这些疾病传染性极强,对于抵抗力弱的的宝宝来说,爱的亲吻可能会变成传染疾病的途径。
平平安安过个幸福年!
眼下马上就是过年了,这个冬春交替的时节,本来孩子就容易生病,加上舟车劳顿,跟着爸妈走南闯北走亲戚,祖国大地还雾霾滚滚的……孩子啊,已经够不容易的了!
所以,在面对着亲人朋友们盛情难却的“吻”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做一点点,学会拒绝,给孩子点健康加点保险。
表达爱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很多种~比如一个充满爱的抱抱,就很好呀~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过个幸福年~
带小宝宝坐飞机,真实经验,干货攻略!
慎用!大牌婴儿护肤品竟然还在用这些成分……
艾维诺、加州宝宝、小蜜蜂、贝亲、施巴、强生、妙思乐、帕氏、GAIA等十余种宝宝洗发沐浴产品成分分析
婆婆大人,婴儿湿疹不是因为“湿”,而是因为“干”啊!
长按识别点滴型白癜风合肥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ongdushijian.com/jdff/2742.html